[发明专利]一种发起语音业务的方法、终端及基站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96661.5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1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潇蔓;陈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27 | 分类号: | H04W76/27;H04W76/10;H04W76/34;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贾玉;朱惠琴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起 语音 业务 方法 终端 基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起语音业务的方法、终端及基站,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其中应用于第一网络的基站的发起语音业务的方法包括:在与终端建立用于进行语音业务的RRC连接时,确定是否需要为终端发起EPS fallback来实现语音业务;当不需要为终端发起EPS fallback时,建立QoS流,以采用QoS流完成语音业务;当需要为终端发起EPS fallback时,发起切换或重定向,以使得终端回落到第二网络。本发明中,如果确定需要为终端发起EPS fallback,可以省去建立对EPS fallback无用的QoS流过程,缩短了终端通过EPS fallback发起语音业务的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交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起语音业务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背景技术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中,UE(User Equipment,终端)在发起语音业务时,有两种方式:VoLTE(Voice over LTE,通过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承载的语音)和CS fallback(电路域回落)。其中,对于CS fallback方式,UE在发起语音业务时可以携带ESR(Extended Service Request,额外业务请求)给核心网设备,直接发起CSfallback。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中也定义了两种语音接入方式:VoNR(Voice overNR,新空口承载语音)和EPS fallback(演进的分组系统回落)。其中,VoNR方式是指由5G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基于IMS(IP Multiple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的语音业务,而EPSfallback方案是指终端在5G网络上发起IMS呼叫时回落到4G,通过4G网络实现语音业务。
现有的EPS fallback方案中,UE会先进行核心网侧的附着(5G网络中一般称为注册),并实现IMS域注册(IMS注册),然后UE进入idle态。当有语音业务时,先为语音业务建立相应的QoS flow(Quality of service flow,QoS流,服务质量流),此时RAN(无线接入网)侧再决定是发起EPS fallback还是VoNR,该过程将涉及无线侧与核心网的多次交互。而对于EPS fallback来说,建立的QoS flow是无用的,只是额外增加了时延和不必要的信令交互。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发起语音业务的方法、终端及基站,用于解决目前现有EPS fallback方案中存在建立无用的QoS flow过程,导致额外增加了时延和不必要的信令交互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发起语音业务的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络的基站,包括以下步骤:
在与终端建立用于进行语音业务的RRC连接时,确定是否需要为所述终端发起EPSfallback来实现所述语音业务;
当不需要为所述终端发起EPS fallback时,建立QoS flow,以采用所述QoS flow完成所述语音业务;
当需要为所述终端发起EPS fallback时,发起切换或重定向,以使得所述终端回落到第二网络。
优选地,所述在与终端建立用于进行语音业务的RRC连接时,确定是否需要为所述终端发起EPS fallback来实现所述语音业务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EPS fallback指示,所述EPS fallback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要进行EPS fallback。
优选地,所述EPS fallback指示由所述终端通过MSG3或MSG5发送给所述基站。
优选地,所述EPS fallback指示是通过MSG5中增加的指示位携带,或者,是通过与MSG5一同发送的业务请求消息中的新增指示位携带,或者,是通过额外业务请求消息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66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输线固定机构及电子装置
- 下一篇:智慧疫苗接种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