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子液体型微乳捕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7817.1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6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琳;朱先昌;曹晓强;由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08 | 分类号: | B03D1/008;B03D101/02;B03D103/08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段毅凡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捕收剂 离子液体型 微乳 制备方法和应用 浮选 主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离子液体 分散性 轻柴油 水混合 节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液体型微乳捕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它是由轻柴油10wt%~30wt%,主表面活性剂[Cnmim]Cl类离子液体5wt%~20wt%,助表面活性剂C5~C8醇3wt%~10wt%,余量为水混合而成的。本发明离子液体型微乳捕收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更好的分散性,用于浮选相比于传统捕收剂需要更少的用量,节油率达到35%~50wt%,可以达到优异的浮选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泥浮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子液体型微乳捕收剂。
背景技术
浮选作为煤泥分选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依据矿物表面理化学特性的差异而 实现分选。煤泥表面因含有大量氧官能团(-OH,-C=O,-COOH等),而改变煤 表面的亲水和疏水平衡,使得表面亲水性强、可浮性差,易于和水分子发生氢 键键合,形成较稳定的水化膜,阻碍浮选,大大降低了分选效果;而目前煤泥 浮选中大量使用非极性烃油作捕收剂(煤油、柴油等)因其较强的疏水性,与 煤表面作用而实现良好的浮选效果。非极性烃油本身由于分散性差的缺陷,在 使用中添加量过大,依靠机械强制分散作用在水中也通常以较大的“油滴”形 式存在,在应用中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有关学者提出乳化技术和微乳化技术,以解决非极性烃油 在矿浆中的分散性差的问题。其中:
乳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加入乳化剂,经一定的设备使非极性烃油与水形成 W/O乳液的过程,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722111A一种煤泥浮选捕收剂及其制备 方法,以百分比质量20%-50%的煤油/轻柴油,1%-5%的乳化剂,0.006%- 0.015%助乳化剂,余量为水,制备出乳化捕收剂;专利所述乳化剂为聚氧乙 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和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的混合物,其HLB值在12.8- 14.3范围;助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与十二烷 基苯磺酸钠以质量比0.5-2的混合物。该煤泥浮选捕收剂可获得较好的浮选效 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该方法制备的捕收剂仍属于乳状液的范畴,稳定性差, 存在短时间内“破乳”现象,“破乳”后即失效,不易存储,不利用工业现场 使用等问题;乳状液捕收剂的油滴粒径在微米范畴,在实际使用过程应用中捕 收剂消耗量大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微乳化技术是有别于乳化技术的一种全新的技术,借助表面活性剂和助表 面活性剂使油和水自发形成透明或半透明微乳液的过程,微乳液与乳状液具有 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普通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大,不均 匀,外观不透明,存放过程中将发生聚结而最终分离成油、水两相,需要表面活 性剂或其它乳化剂维持动态稳定而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很 小,外观透明或微蓝,高速离心分离不发生分层现象,在超离心场下作用下的分 层也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离心场取消,分层现象自动消失。中国专利公开号 CN201710067078.9一种低阶煤煤泥浮选捕收剂,包括烃类油和促进剂,以质量百 分比复配而成,各成分占比为:C10~C16烃类油60-75%;促进剂C6~C8酸8- 15%,C10~C18酯4-8%,C5~C7酮6-12%和C5~C9醛7-13%。该方法制备的捕收 剂降低了药剂用量、浮选成本,有不错的经济效益,但其制备的捕收剂成分繁 多,多有机难降解成分污染生态环境且制备方法繁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7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