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五味子乙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肾脏纤维化药物中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9754.3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7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杜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彬 |
主分类号: | A61K31/36 | 分类号: | A61K31/36;A61P13/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姚迎新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肾脏纤维化 五味子乙素 制备 治疗 预防 肾小管上皮细胞 昆明小鼠 肾脏细胞 基质 间质 肾脏 | ||
本发明公开了五味子乙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肾脏纤维化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通过用五味子乙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肾脏细胞外基质、肾脏上皮间质转变、昆明小鼠UUO模型肾脏纤维化的影响,证实了五味子乙素具有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因而五味子乙素可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肾脏纤维化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五味子乙素的医药用途。
背景技术
慢性肾脏疾病(CKD)定义为出现肾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3个月,或肾小球滤过率出现不明原因降低且低于60mL/1.73m2,≥3个月。CKD是以肾功能逐渐丧失和不可逆的进展为特征,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SRF)。CKD是导致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主要的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慢性肾脏疾病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以及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相关研究报道,在未来20年,CKD的发病率预计不断增加。在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大约有965,200人死于慢性肾脏病,死亡人数相比于1990年增长了134%,是引起死亡上涨最多的诱因之一,也是诱导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400万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只能通过接受透析和肾脏移植来进行替代治疗,同时这个数字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由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急剧增加,使得CKD的发病风险随之增大,为卫生保健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CKD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强致病因素,CKD期的发生导致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中国大陆的公共卫生保健统计显示,ESRF已经成为中国成年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在过去10年中,慢性肾脏疾病作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昂贵的医药费用,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相当大的负担,对国家医疗保健预算和个体患者产生巨大影响。
肾脏纤维化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进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CKD的致死原因中,纤维化疾病可以占总死因的45%。肾脏纤维化以肾小管间质性纤维化(TIF)为主要特征,肾小管发生萎缩,肾小球出现硬化,肾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发生。最近的证据显示,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诱导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的积累和丰富的细胞外基质(ECM)通过上皮间质转变(EMT)的沉积,最终导致TIF和CKD的进展。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肾脏纤维化的标志是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积累以及丰富的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其包含的炎细胞浸润,细胞外基质增多等是肾损伤和肾脏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
在现有的对于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中,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肾脏纤维化越来越受重视,其中研究最多的为大黄、黄芪、丹参、川芎、三七等单药及当归黄芪合剂、化瘀解毒汤、肾益解毒汤等复方制剂。
五味子,俗称为北五味子,是重要的中国传统中药材。五味子是同名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成熟果实经晒干后所得。五味子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御览引云,一名会及,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味酸温。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藏者冬之令,属肾,故五味能补肾也。在中国传统中医实践治疗中,五味子的疗效已经得到验证,同时多年的药用经验和实验证据表明,五味子对人体以及实验动物和细胞的毒性几乎没有,特别适用于治疗生理机能已经出现不适的机体,不会造成更多的伤害。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者把重点放在五味子更深入的研究上。
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都是以合剂的形式研究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纤维化的作用,而没有深入研究具体到某一种中药的某一种具体成分对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彬,未经杜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97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苍术酮在制备抗肝癌分子靶标药物中的应用
- 下一篇:苯达莫司汀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