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混合流动控制方法的BLI进气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13584.X | 申请日: | 201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3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潘天宇;李秋实;李志平;武文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D33/02 | 分类号: | B64D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韩德凯;李伟波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道 混合流动 吹气装置 控制装置 涡流发生器 边界层 导流面 吸入式 出口形状 高速气体 低压区 椭圆 侧壁 射入 排挤 进口 出口 | ||
1.一种用于边界层吸入式进气道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包括
涡流发生器,所述涡流发生器设置在进气道的底部导流面及侧壁面上,所述涡流发生器将位于所述进气道的底部处的低压区气流向两侧排挤;以及
吹气装置,所述吹气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气道的底部导流面外侧,所述吹气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进气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吹气装置用于向所述进气道内射入高速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分离点上游1δ处,所述分离点为未施加流动控制时所述进气道的底部导流面上的流动分离点,δ为所述进气道吸入的附面层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扰流叶片,所述扰流叶片呈矩形,高度为0.2δ,长度为0.4δ,厚度为4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包括均匀设置在所述底部导流面上的10–12个所述扰流叶片和设置在两侧壁面上的各2个所述扰流叶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叶片与所述进气道的来流方向夹角为10°–15°。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装置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涡流发生器下游1δ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装置包括10个吹气管道,所述吹气管道的直径为30毫米,相邻所述吹气管道的周向间隔为120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管道的轴线方向与平面的夹角为30°且向所述进气道的外侧偏转30°–45°,所述平面为所述吹气管道与所述进气道的底部导流面相连处的切面。
9.一种采用混合流动控制的边界层吸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混合流动控制的边界层吸入式进气道包括:
进气道主体,所述进气道主体的进口形状为双椭圆,所述进气道主体的出口形状为圆形;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何一项所述的混合流动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358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