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式违禁品智能化精密检测装备和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16296.X | 申请日: | 201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7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穆宝忠;陈异凡;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0091 | 分类号: | G01N23/20091;G01N2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违禁品 智能化 精密 检测 装备 方法 | ||
1.一种利用复合式违禁品智能化精密检测装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备包括X射线透视模块、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传动定位模块、光电对准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
所述X射线透视模块用于对包裹进行初步扫描,获取包裹的内部透视图像,并传输给所述远程控制模块;
所述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用于对包裹中可疑物质进行衍射能谱检测,获取物质的能量色散衍射谱,并传输给所述远程控制模块;
所述传动定位模块包含包裹传入传送带、将不含可疑物质的包裹传出将可疑包裹转入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的自动分流传送带,和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检测完包裹传出传送带;在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中,所述传动定位模块根据远程控制模块的控制自动将包裹中可疑物质位置精确运送到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的检测位置;
所述光电对准模块用于配合远程控制模块实现可疑包裹准确到达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的检测位置;
所述远程控制模块用于对包裹的内部透视图像进行图像识别,自动判断是否含有可疑物质及可疑物质的位置;结合光电对准模块建立可疑物质位置和包裹外轮廓的联系;控制传动定位模块将不含可疑物质的包裹传出,将可疑包裹传入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根据可疑物质位置与包裹外轮廓的联系,控制传动定位模块将包裹的可疑物质位置定位到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的检测位置;对测得的可疑物质的能量色散衍射谱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数据库通过识别算法确定可疑物质的种类;
所述检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X射线透视成像模块对待测包裹进行快速扫描,将获得的透视图像传输给远程控制模块,远程控制模块对透视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判断包裹是否含有可疑物质;
(2)传动定位模块对不含可疑物质的包裹和可疑包裹的分流,如果不含有可疑物质,则控制传动定位模块,将包裹直接转出,如果含有可疑物质,则通过光电对准模块拍摄包裹的外轮廓照片,传输到远程控制模块,将其与透视图像建立联系,确定可疑物质在外轮廓图像中对应的位置;
(3)远程控制模块控制传动定位模块将含有可疑物质的包裹传送到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并根据光电对准模块反馈的实时监测图像,建立可疑物质位置和包裹外轮廓的联系;根据可疑物质位置与包裹外轮廓的联系,控制传动定位模块将包裹的可疑物质所在位置精确移动到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的检测位置;
(4)对可疑物质进行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检测,得到可疑物质的能量色散衍射谱,传输到远程控制模块,将采集到的能谱进行数据分析,结合数据库利用识别算法识别可疑物质的种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包含X射线源、狭缝光阑组、索拉狭缝组和能谱探测器,其中:X射线源发射出的X射线经过狭缝光阑组准直,得到一束细光束,索拉狭缝与能谱探测器位于与细光束成θ度夹角的光路上,细光束照射到待测包裹上发生衍射,衍射光经索拉狭缝准直后进入能谱探测器,所述能谱探测器与远程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将包裹中可疑物质进行衍射能谱检测,获取物质的能量色散衍射谱,并传输给远程控制模块,供远程控制模块对可疑物质进行分析和识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对准模块包含位于X射线透视模块中的监控摄像头和位于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中的监控摄像头,其中:位于X射线透视模块中的监控摄像头用于获取可疑包裹的外轮廓照片,并将照片传输给远程控制模块用于与可疑物质位置进行关联;位于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中的监控摄像头用于监测可疑包裹在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模块中的实时位置,并传输给远程控制模块用于定位可疑包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包裹的内部透视图像进行图像识别,是由算法对图像中感兴趣区域的亮度信息和形状信息进行分析,判定是否为可疑物质,并确定可疑物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可疑物质位置和包裹外轮廓的联系,是指将内部透视图像中包裹的轮廓,和光电对准模块拍摄的外轮廓的照片结合,使其图像形成对应关系,从而将可疑物质在透视图中的位置联系到在光电对准模块监视到的外轮廓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629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