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活性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效果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18855.0 | 申请日: | 201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54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栋;田文柯;李见梅;张倩倩;李彦章;陈明亮;王红钢;王慧娟;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G01N33/68;G01N33/573;A61K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兴智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8 | 代理人: | 吕洪 |
地址: | 475004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活性 p11 治疗 甲状腺癌 药物 效果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活性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效果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人甲状腺癌细胞中的TT、TPC‑1、ARO细胞分别分为阴性对照组、P6肽组、P9肽组、P6+P9肽组和P11肽组;S2、其中对照组加入PBS,给药组分别加入200μmol/L P6肽,200μmol/L P9肽,200μmol/L P6+P9肽,200μmol/L P11肽,继续培养24h;S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MTS法、EDU法检测发现,加入200μmol/L的P11肽的抑制细胞生长作用较其他组都强;S4、通过划痕、迁移(Transwell法)及侵袭(Invasion法)实验检测发现,加入200μmol/L的P11肽作用于人甲状腺癌细胞TT、TPC‑1、ARO时,显示出比其他组更强的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S5、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表明,P11肽具有比其它给药组更强的抑制人甲状腺癌生长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制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物活性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效果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癌症报告,甲状腺癌目前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七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四位,更是30岁以下女性群体的最主要癌症类型。因此,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癌具有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
目前抗肿瘤肽类药物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多数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相比,抗肿瘤活性肽具有分子质量小、亲和力高、毒性低、易于穿透组织等特点,并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显示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研发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肽类药物,将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噬菌体展示文库技术已经鉴定出两条活性肽,即P6肽CYYGQSKYC和P9肽LSPPRYP。P6肽可以通过阻断血管生长因子C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结合,从而能够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P9肽能够阻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我们将P6肽与P9肽通过柔性连接子Gly-Gly-Gly(GGG)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活性肽CYYGQSKYCGGGLSPPRYP,即P11肽。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生物活性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效果分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活性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效果分析方法,用于分析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活性肽P11在治疗甲状腺癌的药物中效果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人甲状腺癌细胞中的TT、TPC-1、ARO细胞分别分为阴性对照组、P6肽组、P9肽组、P6+P9肽组和P11肽组,每种细胞共5组;
S2、待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各组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其中对照组加入PBS,给药组分别加入200μmol/L P6肽,200μmol/L P9肽,200μmol/L P6+P9肽,200μmol/L P11肽,继续培养24h;
S3、通过MTS法、EDU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加入200μmol/L的P11肽作用于人甲状腺癌细胞TT、TPC-1、ARO时,抑制细胞生长作用较其他组都强;
S4、通过划痕、迁移(Transwell法)及侵袭(Invasion法)实验检测发现,加入200μmol/L的P11肽作用于人甲状腺癌细胞TT、TPC-1、ARO时,显示出比其他组更强的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S5、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表明,P11肽具有比其它给药组更强的抑制人甲状腺癌生长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大学,未经河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88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粪产碱杆菌的新用途
- 下一篇:一种基于免疫细胞测定GO生物学效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