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激光极性变换实现合并、分离光学传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20416.3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74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梅笑雨;梅林;张恒;李小田;唐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瑞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6/06 | 分类号: | B23K26/06;B23K26/064;B23K26/06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徐振兴;何朝旭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激光 极性 变换 实现 合并 分离 光学 传输 装置 | ||
本发明是一种通过激光极性变换实现合并、分离光学传输的装置,主要是通过对同一台激光器所发出的激光光束进行分离,再对分开的两束激光利用光束极性转换装置进行极性的变换,从而使两束光束形成不同偏振方向的极性,从而体现出两台独立激光器的控制特性;该设备可以实现一台激光器发出的同一束激光完成两个完全不同或者相同的任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加工设备,具体来讲是一种通过激光极性变换实现合并、分离光学传输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细棒、烟支激光加工装置都是配备多个激光器来独立发射不同任务的激光,为了节约空间,经常将多路激光进行合束处理后输送至设备内部,然后再分束至不同工作来实现其工作进行;还有一种应用是利用同一台激光器的输出激光进行分光,分成至少两束独立激光,再经过分别的光学输送将光束输送至工作位置。
但是对于一些空间狭小,无法实现多个激光器并存、多个光学传输装置并存的情况,即利用一台激光器发出激光分离成两束独立控制特性的激光、再经过同一个光学输送装置进行输送,到达工作位置后再还原分离成两束独立控制特性的激光,从而达到一些空间狭小,无法实现多个激光器并存、无法多个光学传输装置并存的情况下应用激光的目的。
常规的激光器合束原理有:1、不同波长激光的会束--即利用一个镜片其表层镀膜,对两束不同波长激光光束表现出不同的透射、反射特性从而实现合束和分束;2、相同波长激光的合束--利用两束波长相同但不同偏振特性的光束,利用合束镜其表层镀膜,对不同偏振光束表现出不同的透射、反射特性从而实现会束和分束。
本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过对同一台激光器(同一台激光器的输出激光具有相同的波长,在某一点位置具有同一偏振特性)所发出的激光光束进行分离,先将激光器的输出光分为分为两束,再对分开的两束激光分别利用光束极性转换装置进行极性的变换,从而使两束光束在合束镜位置处形成不同偏振方向的极性,从而能够在合束镜处实现成功合束,然后由同一个光学传输装置传输,到达应用地点后,在利用分束镜分开,从而体现出两台独立激光器的控制特性。
该技术方案应用后,利用一台激光器就实现两台独立激光器的控制特性,特别在紧凑狭小空间,只能安置一个光学传输装置的应用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单束激光即可产生极性变换实现合并、分离光学传输的装置。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通过激光极性变换实现合并、分离光学传输的装置,包括:
激光器,用于发射激光;
光学分光装置,置于激光器出射光路中,用于将单束激光分成至少两束独立激光;
至少2个极性变换装置,分别置于每束独立激光的光路中,用于改变激光至预设偏振方向;
合束镜片,置于极性变换装置出射光的交汇处,用于将偏转后的独立激光汇成一路光;合束镜是一种采用特殊镀膜设计的镜片,属于半透反射镜,将两路光分别通过透射和反射的方法合成到一条光路上。
分束镜和聚焦装置,置于合束镜片的出射光路中,用于将激光引导至待打孔烟支上;
极性变换装置主要由一组光学反射镜片组成,一组光学反射镜片的内部光路和出射光路处于同一个平面内,极性变换装置形成的平面相互之间相交。
常规的激光器合束原理有:1、不同波长激光的会束--即利用一个镜片对两束不同波长激光光束表现出不同的透射、反射特性从而实现合束和分束;2、相同波长激光的合束--利用对两束相同波长但不同偏振特性的光束,由合束镜对不同偏振光束表现出不同的透射、反射特性从而实现会束和分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瑞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瑞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04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间隙焊缝跟踪方法、系统及控制终端
- 下一篇:差速器壳体打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