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400MPa 级贝/马复相汽车用低碳Q&P钢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21039.5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2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景财年;丁啸云;邢兆贺;涂英明;侯玉栋;吕明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6;C22C38/48;C22C38/50;C22C38/54;C21D8/02;C22C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400 mpa 级贝 马复相 汽车 用低碳 amp 钢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1400MPa级贝/马复相汽车用低碳Q&P钢制备方法,其化学成分包含C,Si,Mn,Ni,Ti,Nb,Cr,Al,V,P,N,S,B等。按照本发明所给成分配方,配料后转炉冶炼,随后真空炉二次精炼加入微量合金元素、连铸得到铸坯,加热保温后高压水除磷,热轧后水淬到室温;酸洗后多道次冷轧,获得目标厚度的钢板;加热到AC3以上保温后水淬至MS与Mf之间T0保温,后空冷至室温。本发明添加多种微量合金元素,降低了传统钢常用的C、Si、Mn元素含量,增强焊接性和成形性,细化晶粒,并通过调控热处理工艺获得贝、马、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增加强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塑韧性,使钢板具备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有利于汽车轻量化和节能减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1400MPa级贝/马复相汽车用低碳Q&P钢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在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支柱的作用:①在产值和销售收入中,汽车工业占较大比重。②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许多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汽车工业是综合性的组装工业,一辆汽车由千万种零、部件组成,每一个汽车主机厂都有大量的相关配件厂,所以汽车工业和许多工业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③汽车工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集中着许多科学领域里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174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82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8695万辆,增长12.9%。民用轿车保有量12185万辆,增长12.0%,其中私人轿车11416万辆,增长12.5%。2009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随后,我国连续刷新并持有此项纪录。同时,汽车行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也常年保持10%以上。
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动、插混动力、燃料电池、氢能源等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涌现,更加沉重的能源设备也使得汽车总重不断上升。在智能化过程中,各种感应设备及数据处理设备也使得汽车重量不断上升。同时,相关试验表明,汽车的质量每减轻10%,油耗可下降6%~8%,同时排放量下降4%。
汽车工业对汽车车身材料更高的性能和成本要求。先进高强度钢充分发挥相变强化的作用,同时配合以适当的热处理工艺手段和微量合金元素的添加,获得两相或更多相的复相组织,通过合理的设计令各相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并互补彼此的缺陷,从而达到提高钢材综合性能的目的。美国柯州矿校Speer提出的Q&P钢,因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性价比,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
但是传统的Q&P钢生产工艺具有以下问题:(1)多为将现有钢种进行淬火处理,即仅仅考虑到了马氏体的强化,忽略了贝氏体的优良性能;(2)为了降低成本,仅仅通过调控C元素的含量,并利用Mn、Si元素进行简单地组织调整。但是,过高的C、Mn元素含量在增加脆性的同时会严重影响焊接性能;(3)部分高强钢只注重了不断提升强度,导致塑韧性差,强塑积较低,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的需求;(4)热处理工艺复杂,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实现产业化需要购入价格高昂的新型仪器,设备管理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和解决上述不足,本发明通过对钢铁原始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化设计,提供一种1400MPa级贝/马复相汽车用低碳Q&P钢制备方法,可大幅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减少工艺步骤节约能源,具有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10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