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场通信的身份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26001.7 | 申请日: | 201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1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云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 | 分类号: | H04W4/80;H04W12/06;H04B5/00;H04W84/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苏友娟 |
地址: | 231609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场 安全模块 近场通信 射频信号 近场通信设备 将射频信号 身份识别 智能终端 预置 通信技术领域 无线局域网 传输 身份验证 验证请求 目标方 有效地 截取 破解 应用 申请 安全 | ||
本发明提出近场通信的身份识别方法,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包括:在接收到射频信号时,判断所述射频信号所属的射频场;智能终端接收至少一个应用的验证请求;确定用户近场通信设备为近场通信中的初始方,无线局域网的近场通信设备为近场通信中的目标方;若判断出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场的信号,则根据预置的射频场与安全模块的对应关系,控制将射频信号传输到与第一射频场对应的安全模块中;若判断出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场的信号,则根据预置的射频场与安全模块的对应关系,控制将射频信号传输到与第二射频场对应的安全模块中。本申请用于智能终端中的各种应用的身份验证,可以有效地防止密码被破解或截取引发的安全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近场通信的身份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随着NFC技术的飞速发展,支持NFC功能的设备(简称NFC设备,如智能手机)可以在相对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数据交换。通常,NFC设备会设定一个轮询周期,每个轮询周期内会顺序检测周围的NFC-A、NFC-B、NFC-F以及NFC-V等技术类型的设备,并且每种NFC技术类型的检测时间一般是固定的。NFC侦听设备是指用于侦听NFC检测设备发出的检测信号的NFC设备;NFC检测设备是指用于发出检测信号来检测周围NFC侦听设备的NFC设备。
发起近场通信的一方称为初始方,通信的接收方称为目标方。近场通信工作模式有三种:卡模拟模式、读写模式、点对点通信模式。其中,点对点通信模式适用于两设备间复杂的交互,可以设计复杂的交互协议。但近场通信技术本身并没有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的环节,用户身份有着匿名性,这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虽然大部分近场通信设备只能在10cm的距离通信,但攻击者在使用专门设备时仍可能对近场通信进行攻击,如非法接入攻击和中间人攻击,带来了安全隐患和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场通信的身份识别方法,用于改进现有智能终端上身份验证方法,提高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其包括:
步骤1、在接收到NFC射频信号时,判断所述NFC射频信号所属的射频场;
步骤2、智能终端接收至少一个应用的验证请求,其中所述验证请求要求使用所述身份验证设备返回的签名信息来进行验证,基于所述验证请求,利用所述近场通信功能将所述验证请求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终端附近一定距离内的身份验证设备;
步骤3、确定用户近场通信设备为近场通信中的初始方,无线局域网的近场通信设备为近场通信中的目标方;
步骤4、若判断出所述NFC射频信号为第一射频场的信号,则根据预置的射频场与安全模块的对应关系,控制将所述NFC射频信号传输到与所述第一射频场对应的安全模块中;
若判断出所述NFC射频信号为第二射频场的信号,则根据所述预置的射频场与安全模块的对应关系,控制将所述NFC射频信号传输到与所述第二射频场对应的安全模块中。
作为优选,所述一定距离为所述智能终端的近场通信的有效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验证设备工作模式为点对点模式。
作为优选,所述智能终端包括第一NFC天线和第二NFC天线,所述判断所述NFC射频信号所属的射频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近场通信的身份识别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用于智能终端中的各种应用的身份验证,包括智能终端的解锁、应用程序的账号登录与验证、隐私信息查看、支付信息验证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密码被破解或截取引发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近场通信的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云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云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60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