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导电铜棒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28698.1 | 申请日: | 201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0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贾时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海源铜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9/10;C22C9/01;C22C9/04;C22C1/02;C22F1/08;H01B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炼 铸锭 熔融状态 导电铜 铸型腔 棒材 铜棒 制备 浇铸 冷却 精选 氮气 精密仪器 淬火处理 导电铜棒 二次加热 冷却系统 塑性变形 影响仪器 熔化炉 吹入 放入 热态 时长 合金 铸造 取出 制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导电铜棒材料及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精选纯度较高的铜、铁、硅、铬、铝、银、钠、锌、铅和镍,上述各个原料的纯度均达到99.9%以上,将上述原料放入至熔化炉对其进行熔炼,熔炼的温度为1100℃‑1200℃,此过程不断吹入氮气并不断搅拌,搅拌时长为25‑35分钟,使原料变为熔融状态的铜,将熔炼完成的熔融状态合金浇入铸型腔中进行铸造,将浇铸完成的从铸型腔取出,并采用冷却系统对原料进行冷却,制作成铸锭,将冷却完成的铸锭进行二次加热,将铸锭通过热态塑性变形。本发明通过精选原料通过熔炼、浇铸和淬火处理,制成高强导电铜棒,解决了精密仪器中的铜棒大多为普通铜棒,导致影响仪器正常使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棒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导电铜棒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工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石存在,铜是一种过渡元素,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带金属光泽,单质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组成众多种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数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铜棒为有色金属棒材,材质主要为铜质的,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以及枪炮的弹壳,还适用于空调管、冰箱管、机油管、给水管道以及各种机械配套用料、汽车同步器齿环、船用泵、阀、结构件、磨擦附件等各个领域。
在一些精密设备,对铜棒的导电性能要求较高,而目前市场上的普通铜棒导电性能不佳,影响一些精密设备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导电铜棒材料及制备方法,解决了精密仪器中的铜棒大多为普通铜棒,导致影响仪器正常使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导电铜棒,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
铜99.33%-99.69%,铁0.05%-0.09%,硅0.06%-0.1%,铬0.05%-0.09%,铝0.04%-0.08%,银0.03%-0.07%,钠0.02%-0.06%,锌0.03%-0.07%,铅0.02%-0.06%,镍0.01%-0.05%。
一种高强导电铜棒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料:精选纯度较高的铜、铁、硅、铬、铝、银、钠、锌、铅和镍,上述各个原料的纯度均达到99.9%以上;
S2、熔炼:将上述原料放入至熔化炉对其进行熔炼,熔炼的温度为1100℃-1200℃,此过程不断吹入氮气并不断搅拌,搅拌时长为25-35分钟,使原料变为熔融状态的铜;
S3、铸造:将熔炼完成的熔融状态合金浇入铸型腔中进行铸造;
S4、冷却:将浇铸完成的从铸型腔取出,并采用冷却系统对原料进行冷却,制作成铸锭;
S5、挤压:将冷却完成的铸锭进行二次加热,将铸锭通过热态塑性变形,将铜锭制成铜棒;
S6、淬火:在高温下取出铜棒,并将铜棒进行放入至淬火液内进行淬火处理;
S7、切断:采用切断机对铜棒进行切割,铜棒切断的长度为100至110毫米;
S8、清理:将铜棒放入至溶有清洗剂的液体中,清理铜棒表面的油迹以及污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海源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市海源铜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86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