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最佳速度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33883.X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9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5 |
发明(设计)人: | 布瑞恩·格洛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6 | 分类号: | H04W24/06;H04W4/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李欣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最佳 速度 测量 设备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具有最佳速度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在被测设备(1)上执行测量的测量设备(2)。所述测量设备(2)包括通信模块(10),所述通信模块(10)被配置为用于建立与被测设备(1)的通信连接(7)。所述通信连接(7)基于第一多个信道。此外,所述通信模块(10)被配置为用于向所述被测设备(1)发送信道减少命令,并指示所述被测设备(1)将用于所述通信连接(7)的信道从所述第一多个信道减少到第二多个信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被测设备上执行测量,尤其是使用随机信道选择在蓝牙通信设备上执行测量。
背景技术
在许多通信标准中,当进行通信时,从大量可用信道中进行随机信道分配。当根据这些标准测试通信设备时,需要在这些信道中的每一个信道上执行测量。然而,由于随机信道分配,所以在所有信道上执行测量是非常耗时的尝试。此种通信标准例如具有79个信道的蓝牙以及具有37个信道的蓝牙低功耗。在蓝牙设备上的测量例如在文献EP3 322 244A1中示出。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高测量速度的测量设备、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设备的特征、通过权利要求10的系统的特征以及通过权利要求11的方法的特征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包含进一步的进展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被测设备上执行测量的测量设备。所述测量设备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用于建立与被测设备的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基于第一多个信道。此外,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用于向所述被测设备发送信道减少命令,并指示所述被测设备将用于所述通信连接的信道从所述第一多个信道减少到第二多个信道。这显著减少了用于测试单个信道所需的时间量。
有利地,所述测量设备还包括测量模块,所述测量模块被配置为使用所述第二多个信道在所述被测设备上执行测量。由于所述第二多个信道少于所述第一多个信道,因此实现了测量速度的提高。
进一步有利地,所述测量为信道特性测量、优选地为双向信道特性测量。因此实现了非常大的测量灵活性。
有利地,所述通信连接为蓝牙通信连接、优选地为蓝牙低功耗通信连接。所述信道减少命令为ll_channel_map_req命令和/或LMP_set_AFH命令。这允许非常有效地发出减少信道数量的信号。
优选地,所述通信模块还被配置为用于发送所述信道减少命令,使得所述第二多个信道包括小于10个信道、优选地小于5个信道、更优选地小于4个信道、最优选地包括2个信道。这使得测量速度进一步提高。
有利地,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用于发送所述信道减少命令,使得所述第二多个信道中的一个信道是待测量的信道,以及除了所述待测量的信道之外,所述第二多个信道中的所有其它信道是与所述测量无关的剩余信道。这允许直接将待测量的信道作为目标。
有利地,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用于发送所述信道减少命令,使得所述待测量的信道远离最近的剩余信道至少5个信道、优选地至少10个信道。这减少了测量期间的干扰。
可替选地,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用于发送所述信道减少命令,使得所述待测量的信道在距最近的剩余信道最大信道距离处。这也减少了测量干扰。
可替选地,所述通信模块被配置为用于发送所述信道减少命令,使得所述待测量的信道在距最近的剩余信道最小信道距离处。这使得可以连续测量多个信道,而不改变所述测量设备的振荡器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测量设备以及被测设备的测量系统。这允许在所述测量系统内执行完整的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38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玉米回收机脱粒装置
- 下一篇:一种9,10-恶嗪酮喜树碱衍生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