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的细胞BHK/slam/v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42663.3 | 申请日: | 2018-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6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锦艳;尚佑军;田宏;曹小安;王耀杰;张吉利;刘湘涛;刘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C12N15/12;C12N15/867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0046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病毒受体 细胞 淋巴细胞 致细胞病变 保藏 病毒毒价 病毒分离 病毒复制 病毒拷贝 病毒致病 过量表达 机制研究 细胞表达 细胞模型 细胞受体 细胞通过 信号活化 功能区 拷贝数 疫苗毒 因子V 制备 山羊 病毒 节约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的细胞BHK/slam/v,其保藏号为:CCTCC NO:C201739,该细胞表达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山羊淋巴细胞信号活化因子V功能区具有明显增强小反刍兽疫病毒复制的功能,该细胞通过过量表达小反刍兽疫病毒特定细胞受体缩短了致细胞病变后的收毒时间(从4‑7d缩短到3‑4d),提高了小反刍兽疫病毒毒价(ct值从20.19提高到17.01),同体积病毒拷贝数也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拷贝数从5.6X106提高到4.9X108),同时节约了成本。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分离及疫苗毒生产提供了良好工具,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细胞的制备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学领域中细胞系的建立,特别涉及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细胞系的构建及应用,具体说是一种基于小反刍兽疫病毒受体的细胞BHK/slam/v。该细胞系命名为BHK/Slam/V,于2017.7.6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CCTCC NO:C201739。
背景技术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绵、山羊,尤其羔羊发热、口炎、腹泻、肺炎等为特征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07年,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农业部会同当地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2013年11月底,小反刍兽疫再次传入我国,疫情波及多个省份。该病是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农业部2015年12月24日印发《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迅速行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造成的损失。2016年,全国所有省份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小反刍兽疫总体状况评估。免疫省份继续实施免疫,福建、海南等非免疫省份继续做好监测监管工作。到2018年,全国所有免疫省份达到免疫无小反刍兽疫区(以下简称免疫无疫区)标准,并对所有免疫省份开展退出免疫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全国逐步退出免疫。非免疫省份达到非免疫无小反刍兽疫区(以下简称非免疫无疫区)标准。
到2020年,除毗邻小反刍兽疫疫情国家的陆地边境县(团场)或沿边境线30公里范围内的免疫隔离带以外,力争全国达到非免疫无疫区标准。(http://www.moa.gov. cn/govpublic/SYJ/201512/t20151225_4966587.htm)要实现此目标,任重道远。研究此病,分离到病毒是靶向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而找到合适的靶标细胞是首当其冲之事。目前生物学公知领域的细胞要么病毒不易适应,要么病毒细胞毒价较低,有些细胞,病毒还没有适应传几代,就检测不到病毒,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对PPRV田间采集毒株的分离、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等的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26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