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应力下自适应注浆加固锚杆及其锚固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47061.7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78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肖益盖;李宁;刘海林;汪为平;孙国权;李何林;王雨波;李鸿飞;蔡超;刘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2;E21D20/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常前发;奚志鹏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力 自适应 加固 及其 锚固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高应力下自适应注浆加固锚杆的锚固施工方法,采用的注浆加固锚杆含有中空注浆杆体(1)、螺母(2)、螺母垫片(3)、托盘(4)、止浆塞(5),螺母(2)、螺母垫片(3)、托盘(4)、止浆塞(5)自外向内顺序安装在中空注浆杆体(1)的外端,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注浆加固锚杆还设有膨胀套筒(6),膨胀套筒(6)套装在中空注浆杆体(1)上,膨胀套筒(6)的外端套装在止浆塞(5)的内壁中,膨胀套筒(6)的内端部通过空心圆管(10)与中空注浆杆体(1)的内端部连接固定;在中空注浆杆体(1)内端头部焊接有与中空注浆杆体一体化的抗拔倒刺(11);沿中空注浆杆体(1)的轴向、径向对称或非对称设置出浆孔(8);在膨胀套筒(6)沿轴向加工有切缝(9),切缝(9)在膨胀套筒(6)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相邻两个切缝(9)之间形成矩形长条片(7),矩形长条片(7)在膨胀套筒(6)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所述的膨胀套筒(6)的壁厚为4~8mm,中空注浆杆体(1)的壁厚大于膨胀套筒(6)的壁厚10mm;距离膨胀套筒(6)外端头最近的出浆孔(8)应留有300~500mm的距离;所述的出浆孔(8)沿中空注浆杆体(1)圆周方向上的数量为3个;所述的抗拔倒刺(11)的数量为3~6个,抗拔倒刺(11)沿中空注浆杆体(1)内端头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
采用的锚固施工工艺为:
步骤一:利用钻机在所需加固的岩体表面开凿钻孔;
步骤二:依次将膨胀套筒(6)、止浆塞(5)、托盘(4)、螺母垫片(3)、螺母(2)安装在中空注浆杆体(1)上,组装好注浆加固锚杆;
步骤三:利用钻机将注浆加固锚杆送入钻孔中指定位置;
步骤四:初次旋转螺母(2)使止浆塞(5)固定到位,同时使膨胀套筒(6)产生小范围初次膨胀;
步骤五:按照设计的注浆压力、流量,开始向注浆加固锚杆内初次注浆;初次注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注浆压力、注浆量,避免注浆压力过大使浆液从围岩裂隙中渗出;初次注浆压力控制在0.4~0.8MPa,初次注浆浆液量占总注浆量的85%~95%;
步骤六:初次注浆完成后进行养护,待浆液强度达到设计终了强度50%后,二次旋转螺母施加应力使膨胀套筒(6)沿轴线方向向内移动,并沿圆周方向产生二次非均匀膨胀;
步骤七:视围岩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按照设计的注浆压力、流量向注浆加固锚杆内进行二次注浆,待二次注浆浆液完全凝固达到预定强度后,注浆加固锚杆、周围岩体与注浆浆液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骨架的整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706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围岩结构性的隧道锚固体系设计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分段摩擦式锚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