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式多输出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47998.4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6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秦风;严志洋;马弘舸;蔡金良;高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詹永斌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输出 电磁 屏蔽 效能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多输出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包括信号发生装置、屏蔽腔、测试窗口和信号接收装置,屏蔽腔设置在移动升降装置上,屏蔽腔的高度通过移动升降装置进行调节,测试窗口设置在屏蔽腔侧壁,并且所述测试窗口的大小可调,所述屏蔽腔相对两个侧壁设置有电缆输出端口和光纤输出端口,测试信号从信号发射装置发射,并且经过测试窗口进入屏蔽腔内,再通过电缆输出端口或光纤输出端口传输至屏蔽腔外用信号采集装置进行测试。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能够实现测试装置的移动,以及多尺寸测试窗口的灵活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多输出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学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充斥着大量频率不同、能量各异的电磁波,对人类健康和各类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减轻电磁波对人类健康和各类设备的不良影响,各类电磁防护手段被开发出来,而使用各种电磁屏蔽材料进行电磁防护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对电磁屏蔽材料而言,屏蔽效能是衡量其电磁屏蔽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对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的准确测试至关重要,人们也因此发展了多种测试方法,如:采用屏蔽室法可对尺寸为300mm×300mm与600mm×600mm的屏蔽材料在10kHz~40GHz频率范围内的屏蔽效能进行测试,该方法频率覆盖范围广、测试结果准确,但屏蔽室建造成本高且不可移动,同时要求被测样品具有较大尺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特别是在实验室新开发材料屏蔽效能测试方面(一般实验室新开发材料尺寸难以做到300mm×300mm)。法兰同轴装置法可以满足直径为100mm的电磁屏蔽材料在30MHz~1.5GHz频率范围内的屏蔽效能测试,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测量结果准确,但可测频率范围窄,难以满足高频电磁测试需求。采用试件法可较为真实的反映待测材料的屏蔽性能,但存在待测试样制备难度大、测试结果重复性不好的缺点。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大量大功率雷达、发射机的频繁使用,使得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以高功率微波、高强度辐射场以及核电磁脉冲为代表的强电磁环境的出现,对电子系统的威胁急剧增大,研究电磁屏蔽材料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屏蔽效能,对提升电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性尤为重要。然而,强电磁脉冲源一般体积重量大、移动不便,移动过程中易于损坏;另外,在强电磁脉冲条件下,测试电缆耦合信号较大,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发明一种移动方便、可满足不同尺寸材料测试需求、测试结果不受外部电磁环境影响且成本低廉的屏蔽效能测试装置,不仅对新型屏蔽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且对屏蔽材料的强电磁屏蔽效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多输出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其目的是克服目前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难以满足多场景测试的需求,例如强电磁产生装置难以有效移动、线缆耦合信号强影响测试结果,以及测试窗口只能测试一种规格的样品等问题,通过移动升降装置的设置,对屏蔽腔实现移动和高度调节,多尺寸测试窗口灵活切换,能够兼具电缆和光纤输出两种方式。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移动式多输出电磁屏蔽效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发生装置、屏蔽腔、测试窗口和信号接收装置,所述屏蔽腔设置在移动升降装置上,所述屏蔽腔的高度通过移动升降装置进行调节,所述测试窗口设置在屏蔽腔侧壁,并且所述测试窗口的大小可调,所述屏蔽腔相对两个侧壁设置有电缆输出端口和光纤输出端口,电磁信号从信号发射装置发射,并且经过测试窗口进入屏蔽腔内,再通过电缆输出端口或光纤输出端口传输至屏蔽腔外用信号采集装置进行测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信号发生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电缆进行连接的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发射天线,所述发射天线设置在屏蔽腔外并固定在发射天线支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测试信号通过电缆端口进行输出时,信号接收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电缆进行连接的接收天线和信号采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79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