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I自动化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51612.7 | 申请日: | 201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1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范须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人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衡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4 | 代理人: | 朱穆峰 |
地址: | 10002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i 自动化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记载了一种UI自动化测试系统,包括:对UI自动化测试案例集与案例项进行新增、导入、查询、修改、删除操作的案例集模块;对页面控制元素信息进行新增、导入、查询、修改、删除操作的配置集模块;划分角色与权限的权限模块;对设备的增加、删除、修改以及查询进行操作的设备管理模块;生成测试报告并存储所述测试报告的测试报告模块;以及用户模块和案例执行模块。本发明的UI自动化测试系统通过引入多角色概念,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实现了测试工作节点的前移,同时实现了对前端APP的准入条件测试,具有提升回归效率、提升UI自动化测试效率、实现UI测试全自动执行以及设备即插即用等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将APP测试节点前置的UI自动化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软件APP的应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如今,软件的开发流程已从传统的瀑布型开发模式转变为热门的敏捷开发模式,这导致传统的开发工作流程已无法满足这种节奏。同时,由于在敏捷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快”是精髓所在,所以测试人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快速介入测试。
为了提高测试效率,现有技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通过自动化手段提高效率,如UI自动化、接口自动化、单测、集测等等。
2.采用测试前置的方案。在宏观上要求提前介入需求、准备环境、准备用例、准备数据,微观上将一些自动化手段与CI体系结合,比如接口自动化等,来完成相关系统的准入测试,从而达到测试前置的目的。通过该方案,虽然做到了一些测试前置的工作,但是仅限于服务端的应用,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前端APP(前端应用程序)的测试前置工作。
随着业务复杂度的飙升,以及页面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在需求提测之后才开始进行前端APP的测试,那么势必延长整个上线周期,并且单靠人力操作无法真正为前端APP的质量保驾护航,而影响用户体验最多的恰恰是前端APP功能,这样使得前端的测试前置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做到前端APP的测试前置,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外,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缺点:
1.测试节点靠后。
传统的UI自动化无法测试前置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还是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因为通常想法是需要等到UI提测之后,QA人员才能进行UI自动化的工作,包括市面上一些流行的云测平台,如:腾讯云测weTest、百度云测MTC、阿里云测,都是基于录制的方式,需要等到UI提测之后才能进行,所以要测试前置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
2.维护成本高。
传统的UI自动化维护成本较高,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因为在没有合理规划的情况下,测试用例、测试脚本、定位元素高度耦合;
(2)没有提供规范统一的模板,导致维护成本飙升。
3.环境依赖性强。
(1)环境问题。传统的UI自动化都是基于集成环境做的,但随着业务复杂度的飙升和微服务的崛起,APP后端依赖的服务数量是不可估计的,这样就导致了执行UI自动化时会遇到很多环境问题,任何单一服务发生问题都将导致UI自动化的失败,而且在排查时间上也很耗时。
(2)数据问题。大部分的自动化测试在应对测试数据的问题上普遍采用的是执行前初始化数据,执行后在回滚数据,这样做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即对测试数据的唯一性和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很有可能在操作时发生冲突。
(3)网络问题。人们希望并渴望每次的UI自动化测试都能稳定、快速的执行,但由于测试服务器的硬件和网络原因,导致在集成环境下无法得到保证,很有可能出现网络延迟的情况,从而导致UI自动化的失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人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宜人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16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