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58684.4 | 申请日: | 201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4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智;曾建军;聂大丰;游选成;张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杨长青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支 永久 支护 结合 方法 | ||
1.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先进行锁口支护,再进行边坡支护,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测设边坡开口线;
S2.在边坡开口线外,顺自然坡面的上侧,间隔设置至少两排锚杆布置点(1);在各个锚杆布置点(1)分别施工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沿锚杆杆体周壁纵向分别设置注浆孔,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外露端头交叉并紧靠;
S3.对每排的竖向锚杆(2)进行注浆,然后对该排的水平向锚杆(3)进行注浆;
S4.对S2步骤的锚杆布置点(1)所在区域铺挂钢筋网片,然后在钢筋网片上部,以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外露端头交叉点为连接点,按照横向和纵向布置连接钢筋(4),形成“钢筋框格梁”,连接钢筋(4)分别与竖向锚杆(2)外露端头、水平向锚杆(3)外露端头固定连接;
S5.在布置钢筋网片的区域的自然坡面喷砼支护,喷砼充分包裹钢筋网片和连接钢筋(4);
S6.沿边坡开口线,设置一排锚杆布置点(1),在各个锚杆布置点(1)分别施工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沿锚杆杆体周壁纵向分别设置注浆孔,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外露端头交叉并紧靠;
S7.对S6步骤中的竖向锚杆(2)进行注浆,然后对水平向锚杆(3)进行注浆;
S8.铺挂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与上层已铺挂的钢筋网片之间绑扎并点焊连接;再在钢筋网片上部,以S6步骤中的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外露端头交叉点为连接点,按横向和纵向布置连接钢筋(4),连接钢筋(4)分别与竖向锚杆(2)外露端头、水平向锚杆(3)外露端头固定连接,连接钢筋(4)还与S4步骤中的“钢筋框格梁”连接形成整体;
S9.按照开挖坡比向下开挖一层边坡,在开挖的人工边坡处,在与上排的锚杆布置点(1)对应的位置,布置下排的锚杆布置点(1),并在下排的锚杆布置点(1)分别施工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沿锚杆杆体周壁纵向分别设置注浆孔,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外露端头交叉并紧靠;
S10.对S9步骤中的竖向锚杆(2)进行注浆,然后对水平向锚杆(3)进行注浆;
S11.铺挂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与上层已铺挂的钢筋网片之间绑扎并点焊连接;再在钢筋网片上部,以S9步骤中的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外露端头交叉点为连接点,按横向和纵向布置连接钢筋(4),连接钢筋(4)分别与竖向锚杆(2)外露端头、水平向锚杆(3)外露端头固定连接,连接钢筋(4)还与上层的“钢筋框格梁”连接形成整体;
S12.在人工边坡设置泄水管(5);
S13.喷砼支护,喷砼范围与上层的喷砼范围重叠,喷砼充分包裹钢筋网片和连接钢筋(4);
S14.重复S9~S13步骤,直至完成整个边坡的开挖及支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9步骤,以及S14步骤中对应的S9步骤中,开挖同一层边坡时,先对自然坡面进行分段,然后对中部的任意一段进行开挖;再按后续步骤进行支护,再对支护完成的该段两侧的分段分别进行开挖并支护,重复开挖并支护,直至完成该层边坡的开挖及支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自然坡面进行分段,每段开挖的长度不超过10m。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S6步骤中的同一排锚杆布置点(1)的间距与S2步骤的同一排锚杆布置点(1)的间距一致。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S11步骤中,先对S9步骤中的人工边坡喷一层砼封闭坡面,再铺挂钢筋网片。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预支护与永久支护结合的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锚杆(2)和水平向锚杆(3)的均为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868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冲灌砂袋与钢框架组合围堰施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