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59108.1 | 申请日: | 201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4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翟宇;卢山;戴其根;李津津;宗新;郑艳飞;宋佳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邦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92 | 分类号: | G01R31/392;G01R31/385 |
代理公司: | 潍坊中润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6 | 代理人: | 田友亮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铅蓄电池 充放电实验 安全隐患 放电过程 充放电安全性 动力蓄电池 温度传感器 电动车 端电压 蓄电池 安全试验 财产安全 充电模式 充电完成 出口开关 电动汽车 放电实验 放电试验 固定设置 电压降 浮充电 隔热板 接线 剔除 测量 装车 检测 淘汰 恢复 安全 发现 | ||
本发明铅蓄电池充放电实验方法,包括若干待检测的铅蓄电池每个铅蓄电池上均固定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相邻两铅蓄电池之间设置有隔热板,将铅蓄电池与放电实验仪器相连接测放电过程中铅蓄电池的温度、电压,直至铅蓄电池电压降到10.5V;对铅蓄电池的端电压、温度进行测量,放电过程中不断的将异常的铅蓄电池淘汰掉;放电试验结束后恢复原有接线,合上蓄电池出口开关使其进入均充电模式,当充电完成后再改为浮充电模式,在电动车铅蓄电池装车前,对待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充放电安全性实验,将具有安全风险和不合格的铅蓄电池剔除,该充放电实验方法简便,发现具有安全隐患的铅蓄电池,保护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降低铅蓄电池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充放电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判断蓄电池充放电安全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蓄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大量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如雨后春笋般面向社会。随着蓄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蓄电池的使用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和使用者的关注,电动车使用的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蓄电池的使用安全关键在于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蓄电池的温度、电压变化引起的酸液外流、外壳裂损等异常现象,如何保证蓄电池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是电动车用蓄电池需要重点加强的关键。
其次长期处于浮充电运行状态的防酸蓄电池会使内阻增加,容量降低。进行核对性放电后充电,可使蓄电池极板有效物质得到活化,容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同时可核对蓄电池的实际容量及其降低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对电动车用铅蓄电池的充放电进行实验,剔除含有安全隐患的铅蓄电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铅蓄电池充放电实验方法,包括若干待检测的铅蓄电池所述每个铅蓄电池上均固定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铅蓄电池之间设置有隔热板,所述将铅蓄电池与放电实验仪器相连接测定放电过程中铅蓄电池的温度、电压,直至铅蓄电池电压降到10.5V;
再对每一个铅蓄电池的端电压、温度进行测量,在放电过程中不断的将异常的铅蓄电池淘汰掉;
放电试验结束后恢复原有接线,合上蓄电池出口开关使其进入均充电模式,当充电完成后再改为浮充电模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断开直流系统铅蓄电池的充电开关,将若干铅蓄电池并联,并联后的铅蓄电池与放电实验仪器相连接,闭合铅蓄电池放电开关,调整放电实验仪器的电流大小,将铅蓄电池的放电电流设置在10A。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每隔半个小时记录一次放电实验仪器上所显示的电流大小、电压大小,并记录每个铅蓄电池上所连接的温度传感器上显示的温度,当放电实验仪器上所显示的铅蓄电池电压降到10.5V的时候停止放电实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在放电试验中铅蓄电池出现温度明显改变的时候将该铅蓄电池从原来并联的电路中断开隔离后再进行实验,当故障铅蓄电池达到实验铅蓄电池的20%的时候同样要停止放电实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记录各铅蓄电池的端电压、温度的方法:
a.选择放电电流为10小时放电率的电流,在直流屏上合上放电柜的小开关,观察放电柜电流表显示值应小于10小时率放电电流,然后调节放电电阻,使放电电流为10小时放电率电流为止,毫伏表所示的电流值与放电柜的电流明显不一致时,应以毫伏表的读数为准;
b.维持该放电电流,每两小时记录一次铅蓄电池的端电压、温度和铅蓄电池外壳裂损等异常现象,当放电至铅蓄电池电压降至10.9V时,每小时记录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邦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邦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591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