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新型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64919.0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4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琪宇;张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高新区诠宝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7/36 | 分类号: | C07D317/36;C07D319/06;B01J2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环状 碳酸酯 催化二氧化碳 新型催化剂 石墨烯 镧改性 催化剂 二甲氨基吡啶 重金属催化剂 环氧化合物 碳基催化剂 羟基磷酸钙 催化作用 反应条件 方法使用 环保领域 金属回收 污染问题 环糊精 季铵盐 循环性 溴化铵 二氧化碳 | ||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具体关于一种用新型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公开的一种用新型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本方法使用环氧化合物在镧改性石墨烯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羟基磷酸钙、环糊精和溴化铵共同催化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本方法成本低廉,反应条件温和,不使用重金属催化剂,不存在金属回收污染问题,使用的一种镧改性石墨烯催化剂克服了季铵盐分离难和活性低的问题,是一种新型、绿色、高效、循环性和稳定性好的碳基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具体关于一种用新型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大量的化石燃料被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一直是技术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
CN107354478A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电合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方法。该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电合成系统还原二氧化碳的方法,其中阴极使用混合厌氧微生物,所述混合厌氧微生物包括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该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电合成系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阳极与至少一个阴极,其中阴极使用混合厌氧微生物,所述混合厌氧微生物包括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该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利用常见电极材料实现二氧化碳还原成挥发性脂肪酸,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驯化富集的混菌体系产生有高附加值的物质,从而在环境、能源和资源三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CN105884605A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方法,在纳米镍存在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源与还原剂反应,得到甲酸或乙酸。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以纳米镍为催化剂催化完成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反应条件温和;催化选择性高,产物只有甲酸或乙酸,且两者皆为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催化效率较高,催化活性受pH值影响较小,设备简单,成本较低。
CN204198863U公开了一种相界面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备一氧化碳的装置,属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相界面电解池、电解液循环系统和二氧化碳溶解吸收装置,所述二氧化碳溶解吸收装置阴极电解液出口连接到相界面电解池底部,相界面电解池中阴极电解液上部出口连接电解液循环系统,电解液循环系统通过泵流入到二氧化碳溶解吸收装置中。该装置中电解池的槽电压相对较低,电能效率相对较高。
以上发明或现有技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一般是利用生物技术或者重金属催化剂催化,这些技术存在成本高,条件苛刻,金属回收难且再利用率低,且存在重金属的污染愈发严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新型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
一种用新型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按照质量份数,将80-100份的环氧化合物、1-5份的镧改性石墨烯催化剂、0.05-0.5份的4-二甲氨基吡啶、0.5-2.8份的羟基磷酸钙、0.6-1.2份的环糊精和0.5-2.8份的溴化铵加入到高压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超声分散20-30min,然后关闭反应釜,抽真空,用二氧化碳置换反应釜内的空气,重复三次,然后保持釜内压力为0.5-5MPa,反应过程中保持压力稳定;然后加热到130-160℃,反应3-8h;完成反应后用200-300份的有机溶剂溶解产物,过滤出催化剂,然后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液相3次,用干燥剂干燥,然后蒸干溶剂,即可得到目标产物环状碳酸酯。
所述的镧改性石墨烯催化剂按照以下方案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高新区诠宝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高新区诠宝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49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灵敏一氧化碳比色荧光探针
- 下一篇:一种碳酸亚乙烯酯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