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换热单元集流管内的分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65807.7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5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倩;陆新林;逄旭;陈青梅;李扬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2 | 分类号: | F28F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刘英梅 |
地址: | 300385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单元 流管 分流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换热单元集流管内的分流结构,包括沿集流管轴向设置的纵向分隔板,将集流管内腔分隔为第一和第二纵腔,第一纵腔和工质进口连通,第二纵腔和换热管连通,第二纵腔内分布有多个横向分隔板,分隔为多个分流区域,多个分流区域对应的换热管数量相同,在纵向分隔板上对应于每个分流区域均设有分流孔;从进液端至另一端方向,在0~x长度段内,所对应分流区域上的分流孔流通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在X~Y长度段内,所对应分流区域上的分流孔流通面积相等,在Y~1长度段内,所对应分流区域的分流孔流通面积呈逐渐减小趋势,X为0.3±0.15;Y为0.6±0.15。本分流结构提高了换热单元表面通过气流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空调技术领域,涉及换热单元的分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换热单元集流管内的分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空调系统上常见的换热单元有暖风芯体、蒸发器、冷凝器、中冷器、油冷器、水箱等。这些换热单元一般采用两端集流管与多组平行设置的换热管的结构,换热管通常采用扁管结构。这些换热单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工质在多组换热管内的均匀分配的问题。
比如,目前绝大部分车型配置的空调都设置有暖风芯体,其利用来自被汽车发动机或水暖PTC或热泵系统加热后的热水,通过鼓风机的送风,将热水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通过送风管道送入汽车驾驶室中。暖风芯体总成一般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将热水送入暖风芯体内部,鼓风机对着暖风芯体吹风,即可将热风通过送风管道送入汽车驾驶室中,经过热交换的热水冷却后,通过出水管再回流到系统,如此反复实现持续工作。暖风芯体用于在冬季实现汽车空调的制热、及除霜除雾功能,其结构主要由翅带、扁管、集流管(也称水室)及进出水管等组成。
现有暖风芯体的集流管内未设置分流结构,工质(防冻液溶液)在各组换热管内的流量分布参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从进水管接口至远离进水管接口方向,工质在换热管的流量分布先呈由多逐渐减少状态,然后在靠近中间的一段区间内,流量降低最少状态,再然后流量呈逐渐增加状态。工质在换热管内的不均匀分布,导致通过暖风芯体表面的各处气流加热温度的不均匀性,这样气流送入车厢,会形成各个出风口温度温度不一致的现象,双温区、多温区空调系统会出现显著的送风温差,减低乘员的舒适性,严重者会引起乘员的抱怨。
经现有技术检索,未检索到与本专利相近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实现工质均匀分布,提高换热单元表面通过气流的均匀性的用于汽车换热单元集流管内的分流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汽车换热单元集流管内的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集流管轴向设置的纵向分隔板,纵向分隔板将集流管内腔分隔为第一纵腔和第二纵腔,第一纵腔和工质进口连通,第二纵腔和换热管连通,在第二纵腔内沿集流管的轴向分布有多个横向分隔板,多个横向分隔板将第二纵腔分隔为多个分流区域,多个分流区域所对应的换热管数量均相同,在纵向分隔板上对应于每个分流区域均设置有分流孔;沿集流管轴向从进液端至另一端方向,在0~x长度段内,所对应分流区域上的分流孔流通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在X~Y长度段内,所对应分流区域上的分流孔流通面积相等,在Y~1长度段内,所对应分流区域的分流孔流通面积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中X值:0.3±0.15;Y值:0.6±0.15。
而且的,单个分流孔的面积与单根换热管的流通面积为1:1.5~1:3,或单个分流孔的面积为40mm2~100mm2。
而且的,分流孔采用矩形孔或长圆形孔,分流孔的长宽比范围是1:0.7~1:2.5。
而且的,纵向分隔板距离集流管的内侧面的距离为a,纵向分隔板距离集流管的外侧面的局部为b,a与b的比值为0.5~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58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U形管换热器中U形换热管束尾部的防振机构
- 下一篇: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密封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