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D打印模具的方法及3Cr5MoSiV1模具钢粉末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71510.1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7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克宽;杨益庄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浙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B22F5/00;C22C38/02;C22C38/04;C22C38/22;C22C38/24;B22F9/08;B33Y10/00;B22F1/00;B33Y7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23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印 模具钢 模具 预定结构 钢模具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3D打印模具的方法及其粉末,属于3D打印制造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3Cr5MoSiV1模具钢粉末,利用该粉末3D打印出预定结构的钢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3D打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模具的方法及其模具钢粉末。
背景技术
3D打印是在激光熔覆和快速原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相比于传统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能大幅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一些复杂功能、复杂结构、难加工易变形零部件等制造方面优势突显。3D打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设计灵活性,促进产品开发思维的转变,引发工业生产模式的巨大变革。
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高性能、高精度的金属零部件的难点之一就在于需要获得适宜的3D打印金属粉末。目前,打印技术制造模具时,沉积材料中多元合金元素会发生化学冶金反应产生气体,空心粉会导致沉积材料中出现气孔、裂纹等缺陷。常规的模具钢粉末由于粒径不均匀、氧含量高等原因难以满足模具3D打印成型的特殊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方法及其使用的3Cr5MoSiV1模具钢粉末,该方法获得的模具产品平整光滑、无气孔、无裂纹,所提供的金属粉末球形度高、粒径均匀、含氧量小,适合作为高精度金属零部件的3D成形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粉末采用以下指标:1. 粒度范围,金属粉末颗粒的大小,通常用颗粒的直径来表征;2. 流动性,是指以一定量粉末流过规定孔径的标准漏斗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通常采用的单位为s/50g,其数值越小说明该粉末的流动性愈好;3. 球形度,颗粒的形状与球体相似的程度;4. D50,描述粉末平均粒度的指标,指一个样品的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3Cr5MoSiV1模具钢粉末,该粉末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26-0.33%C,0.8-1.2%Si,0.2-0.5%Mn,4.75-5.5%Cr,1.1-1.75%Mo,0.8-1.3%V,P≤0.030%,S≤0.03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该粉末的D50为25-50μm,流动性为16-23s/50g;
利用该粉末3D打印出预定结构的钢模具一种用于模具3D打印成形用3Cr5MoSiV1模具钢粉末,其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26-0.33%C,0.8-1.2%Si,0.2-0.5%Mn,4.75-5.5%Cr,1.1-1.75%Mo,0.8-1.2%V,P≤0.030%,S≤0.03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该粉末的D50为22-50μm,流动性为14-23s/50g。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该金属粉末粒度分布为:利用该粉末3D打印出预定结构的钢模具具体为利用该粉末激光选区烧结出预定结构的钢模具。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该粉末的球形度≥ 90%。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该粉末的含氧量≦160ppm。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该粉末的空心粉率<0.8%。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该粉末的制备方法为:原材料成分合金化配比,而后进行真空熔炼钢锭,应用中频感应加热熔化钢锭,熔炼室真空度10-1-10-2Pa,采用气雾化方法制粉,喷粉气体氩气压力1.8-3.8MPa,收得粉末后进行粒度筛分。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方法中使用的模具钢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浙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浙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15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