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组分减震复合吸音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2625.2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6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章云;王敏雪;王黎明;杨祥林;郑明;何如意;张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跃飞新型吸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382 | 分类号: | D04H1/4382;D04H1/492;D04H1/541;D04H1/55;D04H1/559;D06B13/00;D06M10/06;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杨红梅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分 减震 复合 吸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组分减震复合吸音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减震吸音材料的加工领域,本发明采用ES纤维,PET纤维,磁性中空涤纶短纤维为原料,同时添加低熔点涤纶热熔丝,并采用铺网、水刺工艺、烘干定型和外加磁场、超声辅助改性中空涤纶短纤维的工艺,整个制备过程利用材料的自身性质进行制备,减少了化学试剂的应用,降低制备产品的VOC含量,环保健康,同时磁性中空涤纶短纤维纳米Fe2O3的量子效应有利于提升纤维强度和对声波的屏蔽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减震吸音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组分减震复合吸音棉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车驾驶舱内空气质量已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很多新车主反馈新车购买后一段时间里车内都有刺鼻的气味,如舱内停留时间过长后还容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并会伤害到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后果。归根源头便是一些不良汽车厂商通过降低所配套内饰件产品材料成本而使用劣质原料或生产工艺。随之带来的是车内气味性超标和VOC的增加。驾驶舱内环保型材料已成为各大车企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对车的整体减震降噪的性能越来越高。
目前车身减振降噪主要是从如下方面进行(1)改善车的密封性,避免外部噪声直接通过缝隙传递到车内,此方法导致车的生产成本提高,(2)设计合理的车身结果,促使车身固有频率避开外界产生的激励频率,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此方法不宜实施,(3)用一些辅助材料,如隔音,减震材料用来降低整车的噪音和振动,此方法简单易行,且不会增加制造成本。
PP/PET双组份材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汽车减震降噪的材料,但由于在制备的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辅助性的化学试剂,在环保性能上不达标,在使用时会造成车内产生令人不悦的气味,导致用车人的舒适度降低。同时在生产的过程根据吸音和降噪的不同需求,而有侧重的进行生产,不能兼顾,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整体性能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多组分减震复合吸音棉及其制备方法,选取ES纤维,PET纤维,磁性中空涤纶短纤维为原料,采用铺网、水刺工艺、烘干定型和外加磁场、超声辅助改性中空涤纶短纤维的工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组份吸音材料在环保性差、不能兼顾吸音和减震的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组分减震复合吸音棉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中空涤纶短纤维预处理:先将纳米Fe2O3溶液超声分散5-10min,然后将中空涤纶短纤维置于纳米Fe2O3溶液中,并在外加磁场和超声的作用下,处理15-30min,去液,真空干燥,得磁性中空涤纶短纤维;纳米Fe2O3是铁的氧化物中最稳定的体系,且具有超顺磁性,在外加脉冲磁场的作用下,会定向移动,有利于在中空涤纶短纤维空腔内存储,同时随空腔内储存量的积累,有利于促进中空涤纶短纤维有序的排列,同时在超声的作用下促进纳米Fe2O3的均匀分布,外加磁场和超声相结合的改性中空涤纶短纤维,减少了化学试剂的应用,降低制备产品的VOC含量,环保健康,同时纳米Fe2O3的量子效应有利于提升纤维强度和对声波的屏蔽吸收;
2)梳理:将混棉后的PET纤维和ES纤维分别采用单锡林双道夫梳理机进行梳理,其中,工艺参数为:喂给速度为2-3.5m/min,第一刺辊转速为700-1100r/min,第二刺辊转速为900-1250r/min,第三刺辊转速为1600-1800r/min,刺辊表面总数为6000-6500齿,锡林与刺辊表面速比为2.1-2.3,锡林转速为280-330r/min,道夫转速为35-45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跃飞新型吸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芜湖跃飞新型吸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26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