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3226.8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63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滕峰;张学良;高琳;穆海龙;杨明;刁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0/00 | 分类号: | E21D20/00;E21B25/00 |
代理公司: | 31229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耀先<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护结构 孔道 护壁 钻管 取芯钻 锚孔 钻探钻机 钻入 穿透 施工 毗邻 配合 液压钻机 桩间土体 新建筑 泥浆 钻孔 锚索 土体 芯块 钻杆 抽出 取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液压钻机配合护壁钻管,将护壁钻管钻入新建筑支护结构和已建支护结构之间的桩间土体钻孔,并利用泵将护壁钻管内的泥浆抽出,使护壁钻管内部形成第一孔道;利用钻探钻机配合取芯钻管,将取芯钻管钻入已建支护结构,并将芯块与取芯钻管一并取出,使已建支护结构上形成第二孔道;利用钻探钻机配合钻杆,在已建支护结构内侧的下部土体钻出第三孔道,所述的第三孔道、第二孔道以及第一孔道呈一直线并形成了供施工锚索的锚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基坑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密度越来越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地面、地下可利用空间越来越少,很多建筑修建时不得不毗邻已建建筑,这就导致了新建筑基坑支护空间过少,难以满足支护要求。尤其是在深基坑支护锚索施工时,由于新建筑的支护结构与已建建筑的支护结构之间距离过小,支护锚索只有穿透已建支护结构才能达到设计的深度,而已建支护结构则阻碍了锚孔的施工,致使基坑支护锚索设置不到位、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可以解决已建支护结构阻碍锚孔施工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包括:
提供护壁钻管和液压钻机,将所述护壁钻管安装至所述液压钻机上,然后启动所述液压钻机使所述护壁钻管钻入新建筑支护结构和已建支护结构之间的桩间土体,同时灌注泥浆,直至所述护壁钻管的前端到达已建支护结构处,并利用泵将所述护壁钻管内部的泥浆抽出,使得所述护壁钻管的内部形成第一孔道;
提供取芯钻管和钻探钻机,将所述取芯钻管安装至所述钻探钻机上,然后启动所述钻探钻机使所述取芯钻管伸入所述第一孔道并钻入所述已建支护结构,直至将所述已建支护结构钻穿,接着取出所述取芯钻管,使得所述已建支护结构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的第二孔道;
提供钻杆,将所述钻杆安装至所述钻探钻机上,然后启动所述钻探钻机使所述钻杆伸入所述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并钻入所述已建支护结构内侧的下部土体,接着取出所述钻杆,使得所述下部土体内形成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的第三孔道,所述第三孔道、第二孔道以及第一孔道呈一直线并形成了供施工锚索的锚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接力成孔”的方法,将锚孔分成三段来进行施工。并根据三段钻孔处不同的材质和需要,分别利用三种钻头配合两种钻机进行施工,实现了锚孔穿过毗邻的已建支护结构,满足锚索设计深度的要求,提升了基坑施工安全性。
本发明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护壁钻管钻入桩间土体时,控制所述护壁钻管的钻入角度,以使所述护壁钻管的前端到达已建支护结构处时,所述护壁钻管前端的标高低于已建地下室建筑底部的标高。
本发明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取芯钻管钻入所述已建支护结构时,将所述已建支护结构上的部分钻下形成一芯块,且所述芯块随取芯钻管的钻入而置于所述取芯钻管的内部,当所述取芯钻管将所述已建支护结构钻穿时,所述芯块与所述已建支护结构完全分离,且钻下的芯块由于摩擦力作用而保持容纳在所述取芯钻管的内部,使得在取出所述取芯钻管时,所述芯块随所述取芯钻管一并取出。
本发明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取芯钻管的外径小于所述护壁钻管的内径,以使所述取芯钻管能伸入所述第一孔道。
本发明穿透毗邻已建支护结构的锚孔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钻杆的外径小于所述取芯钻管的内径,以使所述钻杆能伸入所述第二孔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步骤S1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32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