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越并保护地下管线的空箱海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74193.9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1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谢先坤;舒叶华;施震余;张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E02B3/12;E02B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骏键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管线 空箱 钢筋混凝土 长桩 堤基 海堤结构 钢筋混凝土挡墙 底板 沉降变形 间隔设置 堤身 短桩 施工 地基 构筑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跨越并保护地下管线的空箱海堤结构,包括:水平放置在堤基上且位于被保护的地下管线的正上方的钢筋混凝土空箱;构筑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顶部上且位于临海侧的钢筋混凝土挡墙;至少一排设置在所述堤基内且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左侧的左侧长桩;至少一排设置在所述堤基内且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右侧的右侧长桩;以及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堤基内且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底板与地下管线之间并位于最内侧那一排左侧长桩与最内侧那一排右侧长桩之间的短桩。还公开了其施工方法。本发明使得堤身、地基及地下管线沉降变形小,地下管线处附加应力小,对地下管线保护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圈围、市政管线工程邻域中的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越并保护地下管线的空箱海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沿海地区经过多年圈围工程的建设,围堤及围内吹填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建立了大量的生产企业单位,由于生产需要,沿海埋设了大量给排水、通信及油气等地下管线,传统土石围堤大面积填土超载产生较大的地基附加应力,一方面导致地下管线的下部地基土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另一方面地下管线的上部不均匀堆土也会在地下管线上产生较大水平附加纵向、径向应力及剪应力,因而同样会导致地下管线产生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管壁产生较大法向与切向应力,这样给地下管线运行带来不安全因素,甚至造成地下管线被破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传统的土石堤加载容易造成已埋管线破坏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跨越并保护地下管线的空箱海堤结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实现上述的跨越并保护地下管线的空箱海堤结构的施工方法。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跨越并保护地下管线的空箱海堤结构,包括:
水平放置在堤基上且位于被保护的地下管线的正上方的钢筋混凝土空箱;
构筑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顶部上且位于临海侧的钢筋混凝土挡墙;
至少一排设置在所述堤基内且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左侧的左侧长桩,每一根左侧长桩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底板固接;
至少一排设置在所述堤基内且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右侧的右侧长桩,每一根右侧长桩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底板固接;以及
若干间隔设置在所述堤基内且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底板与地下管线之间并位于最内侧那一排左侧长桩与最内侧那一排右侧长桩之间的短桩,每一根短桩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的底板固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空箱内被间隔形成有至少两排沿地下管线轴向并列排布的空箱腔室,每一排空箱腔室由若干沿地下管线径向并列的空箱腔室单元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位于临海侧的那一排空箱腔室的高度不低于其它排空箱腔室的高度,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位于临海侧那一排空箱腔室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临海侧面为直立式、鹰嘴式或反弧式中的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侧长桩和/或右侧长桩为灌注桩、PHC管桩、预制方桩或钢管桩中的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侧长桩和右侧长桩的下端低于所述地下管线的管底高程并插入堤基的硬土层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位于最内侧的那一排左侧长桩的外侧位置处和位于最内侧的那一排右侧长桩的外侧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一排连续柔性隔离桩,所述连续柔性隔离桩的下端低于所述地下管线的管底高程。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续柔性隔离桩为旋喷桩或水泥搅拌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41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藻挡藻导藻围隔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流速河道生态笼网箱护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