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高强度超厚钢板的双丝气电立焊的焊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74731.4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6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田浩;陈亚魁;李丽;吴君明;汪晶洁;王红鸿;李东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025 | 分类号: | B23K9/025;B23K9/1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21000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超厚钢板 双丝 气电立焊 冲击韧性 焊缝 上坡口 综合力学性能 双面V型坡口 根部间隙 焊缝根部 焊缝金属 焊接接头 焊接效率 双面坡口 非对称 上表面 下表面 下坡口 摆动 屈服 加工 | ||
一种适用于高强度超厚钢板的双丝气电立焊的焊接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将待焊接的高强度超厚钢板加工为非对称双面V型坡口,上坡口角度为25~30°,上坡口厚度δ1为80~90mm,下坡口厚度δ2为40~70mm,根部间隙为5~5.95mm。对双面坡口分别采用双丝气电立焊的焊接方法,所述双丝的摆动距离分别是:前丝与焊缝上表面或与焊缝下表面的距离为3.5~4.4mm,后丝与焊缝根部的距离为5.3~6.2mm,前丝与后丝间距离为20~25mm。所述待焊接的高强度超厚钢板:厚度δ为120~160mm,屈服强度为355MPa,抗拉强度为530~580MPa,-20℃冲击韧性值为≥34J。本发明焊接效率高和工艺简单;所形成的焊接接头的综合力学性能好和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强度超厚钢板焊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强度超厚钢板的双丝气电立焊的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钢材产业不断发展,在海洋船舶、桥梁等工程领域,厚度超过100mm的超厚钢板被广泛用于载荷大、冲击性能要求高的重型钢结构中。为了满足这类钢结构的设计和使用要求,就需要与此相匹配的超厚板焊接工艺。目前,在多丝埋弧焊、电渣焊、气电立焊等高效的大线能量焊接技术中,气电立焊的焊接效率高于其它焊接技术,成为高效焊接的首选技术,也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关注。
《适于20~45mm厚板的气电立焊工艺》(103934541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板厚为20~50mm的气电立焊技术。《一种适合于50~80mm厚钢板的气电立焊方法》(104475920A)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板厚为50~80mm的气电立焊技术。此两种专利技术仅适用于单丝气电立焊,最大板厚限于80mm。如果在厚度超过100mm及以上的超厚钢板焊接中采用现有的焊接工艺,所形成的焊缝金属中粗大的柱状晶所占比例较大,会造成整个焊接接头、特别是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下降。即:现有的焊接工艺无法满足超厚钢板高效焊接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效率高、可操作性强、适用于高强度和钢板厚度为120~160mm的双丝气电立焊的焊接方法;该焊接方法所形成的焊接接头的综合力学性能好和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优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待焊接的高强度超厚钢板加工为非对称型双面V型坡口,上坡口角度为25~30°,上坡口厚度δ1为80~90mm,下坡口角度为25~30°,下坡口厚度δ2为40~70mm,根部间隙为5~5.95mm。加装铜质三角形水冷试块进行强制冷却,对双面坡口分别采用双丝气电立焊的焊接方法。
所述双丝的摆动距离分别是:焊接上坡口时前丝与焊缝上表面的距离a1为3.5~4.4mm,后丝与焊缝根部的距离b1为5.3~6.2mm,前丝与后丝间的距离d1为13~19.5mm;焊接下坡口时前丝与焊缝下表面的距离a2为3.5~4.4mm,后丝与焊缝根部的距离b2为5.3~6.2mm,前丝与后丝间的距离d2为13~19.5mm。
所述待焊接的高强度超厚钢板:厚度δ为120~160mm;屈服强度为355MPa;抗拉强度为530~550MPa;-20℃冲击韧性值为≥34J。
所述焊接的技术参数是:焊接电流为360~380A,电弧电压为36~40V,焊接速度为0.72~1.15mm/s,保护气体为100%的CO2,气体流量为47~51L/min,单面坡口的焊接线能量为230~430kJ/c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本发明采用双焊丝摆动方式,严格控制前丝与焊缝上表面的距离、前丝与焊缝下表面的距离、后丝与焊缝根部的距离,通过焊板表面及焊缝根部的铜滑块的强制冷却,使焊缝金属中的柱状晶所占比例显著减小,从而降低粗大柱状晶导致的对冲击韧性的不良影响,提高了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焊接接头的综合力学性能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47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