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聚乙烯蜡微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4826.6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66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曹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3/12 | 分类号: | C08J3/12;C08L23/30;C08L79/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倩 |
地址: | 22523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氧化聚乙烯蜡 电学性能 微粉 机械性能 感光材料 电子元件密封 耐磨性 超微粉碎 高温氧化 聚乙烯蜡 聚酰亚胺 复合蜡 高熔点 高硬度 晶体管 封包 基质 粒径 裂解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聚乙烯蜡微粉的制备方法。添加聚酰亚胺与聚乙烯蜡混合,并经过高温氧化和裂解,再进行超微粉碎制备得到一种复合蜡,该制得的产品具备高硬度、高熔点、耐磨性高、电学性能好等特点,优点是光泽好、粒径小、电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良好、工艺简单。在感光材料基质、电子元件密封剂、晶体管封包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聚乙烯蜡微粉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合成蜡的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分子蜡,是一种由聚合物加工剂而形成的化工材料,成色为白色小微珠状/片状,具有熔点较高、硬度大、光泽度高、颜色雪白等特点。最常见的合成蜡是聚乙烯蜡,聚乙烯蜡与聚乙烯、聚丙烯、聚蜡酸乙烯、乙丙橡胶、丁基橡胶相溶性好,能改善聚乙烯、聚丙烯、ABS的流动性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的脱模性。聚乙烯蜡广泛应用于涂料的低分子量聚乙烯均聚物或共聚体,作为一种添加剂可直接加到聚烯烃加工中,增加产品的光泽和加工性能;作为润滑剂,其化学性质稳定、电性能良好。可以用于生产粉末涂料、罐头涂料、UV固化、金属装饰涂料、高光泽溶剂性涂料、水性涂料、纸板防潮涂料、溶剂性凹版油墨、石印/胶印、油墨、套印光油。
氧化聚乙烯蜡具有粘度低、软化点高、硬度好等特殊性能,无毒性,热稳定性好,高温挥发性低,对填料、颜料的分散性极佳,既有极优的外部润滑性,又有较强的内部润滑作用,还具有偶联作用,可提高塑料加工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聚烯烃树脂等有良好的相容性,在常温下的抗湿性能好,耐化学药品能力强,电性能优良,可改善成品外观,是取代蒙旦蜡、川蜡、液体石蜡、微晶石蜡、天然石蜡、聚乙烯蜡等的理想产品。
然而氧化聚乙烯蜡的力学性能一般,并且电性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未填充的塑料的抗张强度都在100Mpa以上,均苯型聚酰亚胺的薄膜(Kapton)为170Mpa以上,杭州塑盟特热塑性聚酰亚胺(TPI)的冲击强度高达261KJ/m2。而联苯型聚酰亚胺(UpilexS)达到400Mpa。作为工程塑料,弹性膜量通常为3-4Gpa,纤维可达到200Gpa,据理论计算,均苯四甲酸二酐和对苯二胺合成的纤维可达500Gpa,仅次于碳纤维。
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介电常数为3.4左右,引入氟,或将空气纳米尺寸分散在聚酰亚胺中,介电常数可以降到2.5左右。介电损耗为10-3,介电强度为100-300KV/mm,广成热塑性聚酰亚胺为300KV/mm,体积电阻为1017Ω·cm。这些性能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和频率范围内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聚乙烯蜡微粉的制备方法,添加聚酰亚胺,制备得到一种复合蜡,具备高硬度、高熔点、耐磨性高、电学性能好等特点,在感光材料基质、电子元件密封剂、晶体管封包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氧化聚乙烯蜡微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1)制备聚酰亚胺预聚体:室温条件下配制芳香族二酐的二甲基亚砜饱和溶液,配制芳香族二胺与异氰酸酯的饱和溶液在油浴加热下搅拌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70-90℃,持续反应30min后升温至140℃,再反应30min后降温,冷却到室温静置2~3h得到聚酰亚胺预聚体;2)将聚酰亚胺预聚体与聚乙烯蜡混合在溶剂中并添加催化剂,加热并搅拌;3)将复合聚乙烯蜡加入水,通入空气,开启搅拌装置,升温并裂解12h,进行超微粉碎。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催化剂为对甲基苯磺酸、甲基磺酸、3-甲基苯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聚乙烯蜡分子量范围从2000-20000。
进一步地,所得氧化聚乙烯蜡微粉粒径在50-100微米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48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