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阀及其热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5056.7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8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徐赛锋;徐安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10 | 分类号: | F16K11/10;F16K15/18;F24H9/13;F24H9/20;F24H15/3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张印铎 |
地址: | 210038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及其 热水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一种阀及其热水系统,其中,所述阀具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打开时,允许所述第一开口部输入的第一液体流向所述第二开口部;所述阀设有第三开口部;所述第三开口部用于输出所述第二开口部输入的第二液体;其中,所述阀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单向阀下游的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单向阀打开时连通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部;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第二开口部输入所述第二液体时减小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过流面积。所述阀能够有效避免用户使用冷水时输出热水,改善用水体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阀及其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水器在使用时,用户每次使用热水前都要先放一段冷水,尤其在气温较低的冬天,不仅让自来水白白流走,还耽误不少时间,非常影响使用体验。这是热水器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大使用难题。
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在热水器的热水出水管和冷水管之间设置预热循环回水阀以冷水管作为回水管的方式在用水点与热水器之间建立预热循环管路,在非用水状态下,通过预热循环管路将低温水输送至热水器中进行加热,直至循环管路中的水温保持在设定水温。
现有的回水阀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一、当用户家水压比较大或热水管道水阻较小时,现有的回水阀存在用户开冷水时容易误打开,导致输出热水的问题,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二、为避免用户开冷水时回水阀误打开,回水阀可以在冷水出口设置流量限制结构(通常称为“水限制”),降低冷水出口流量。但是,这容易导致用户在使用冷水时水流量比较小,有时甚至小于4L/min,这对于用户的用水体验形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三、即使回水阀的冷水出口设置有水限制结构,当用户家水压较大或热水管道水阻较小时,也会存在误开启的问题。
发明内容
经过发明人长时间研究和实验发现,用户在打开冷水的瞬间,由于卷吸效应,回水阀连接冷水管路一侧水压瞬间下降,而连接热水管一侧的水压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在回水阀的阀芯两侧会出现压差,当压差达到阀芯的开启压差时回水阀便会打开发生泄漏。当该流量达到预热循环启动的流量时,燃气热水装置便会误开启。
在冷水出口加“水限制”虽然可以减小这种瞬间开阀的压差,但会导致冷水出水口的流量减少,用户体验较差。由于“水限制”结构的开度固定,当用户家水压较大或热水管道水阻较小时,依然存在达到开阀的压差可能,从而也会存在误开启的问题,导致用户用冷水时反而输出热水。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阀及其热水系统,以能够至少解决以上问题之一。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阀,所述阀具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打开时,允许所述第一开口部输入的第一液体流向所述第二开口部;
所述阀设有第三开口部;所述第三开口部用于输出所述第二开口部输入的第二液体;其中,
所述阀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单向阀下游的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单向阀打开时连通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部;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第二开口部输入所述第二液体时减小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过流面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阀芯组件还能在减小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过流面积时,将所述第二开口部和第三开口部连通,并且,在连通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部时,减小所述第二开口部和所述第三开口部之间的过流面积。
一种阀,所述阀具有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和第三开口部;所述阀设有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未经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50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