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敏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人造板制备方法及人造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85925.4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5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朱晓冬;王巍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3/06 | 分类号: | B01J13/06;B27D1/08;B27K3/02;B27K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敏型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人造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敏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人造板制备方法及人造板,属人造板技术领域。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将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去离子水混合并搅拌至体系分散均匀,得到水相;取芯材原料、偶氮二异丁腈以及乙基纤维素加入到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并搅拌至体系分散均匀,得到油相;将水相和油相混合制成微乳液,用无水乙醚进行沉淀,再用丙酮溶解,将沉淀物在特定温度条件下真空干燥得温敏微胶囊。该温敏型微胶囊,以尿素、三聚氰胺、草酸二酰肼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混合物为芯材,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该人造板制备方法将浸渍微囊溶液的饰面板贴面热压制成人造板。本发明温敏型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甲醛降解效果,并且对于乙醛和己醛也有去除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敏型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人造板制备方法及人造板。
背景技术
人造板是以木材或其他非木材植物为原料,经一定的机械加工分离成各种单元材料后,施加胶粘剂以及其他添加剂胶合而成的板材或模压制品,人造板主要包括胶合板、刨花(碎料)板和纤维板等三大类产品。
目前,脲醛树脂胶是人造板制备所使用的主流胶粘剂之一,其为尿素与甲醛在催化剂(碱性或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缩聚成初期脲醛树脂,然后在固化剂或助剂作用下,形成不溶、不熔的末期热固性树脂。由于脲醛树脂胶是由尿素以及甲醛合成,在脲醛树脂胶中会含有少量未反应的、以游离状态存在的甲醛。通过实验证明:合成脲醛树脂胶的甲醛与尿素的摩尔比越低,则游离甲醛量就越少,因此为了降低脲醛树脂胶中甲醛的含量,一般在脲醛树脂胶的合成过程中会尽量降低甲醛与尿素的摩尔比。但是,甲醛与尿素的摩尔比小于1.2∶1时,胶粘剂的胶合强度会明显降低,同时脲醛树脂胶的贮存稳定性也会变差,导致其贮存期变短。因此,在保证脲醛树脂胶胶合强度的前提下,脲醛树脂胶的合成仍会导致少量的游离甲醛存在,这种游离甲醛会存在于人造板中,并在人造板的使用中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环境,损害人体健康。
为了降低人造板中甲醛的释放量,现有技术中已提出的一类解决方案是在人造板的制备过程中加入微胶囊,用以捕捉游离的甲醛,降低甲醛释放量。例如,申请号为02200595.1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木质人造板用捕捉游离甲醛微胶囊产品,由高分子化合物胶囊壳及其内的游离甲醛捕捉剂囊芯构成,胶囊壳是由聚乙烯醇或明胶制成的软壳体,囊芯是由有机胺类化合物、铵盐或氨基酸组成,在人造板制造过程中,直接把其微胶囊产品加于脲醛树脂胶中,热压时微胶囊破裂,游离甲醛捕捉剂就与胶粘剂中的游离甲醛反应,减少人造板的游离甲醛释放量。该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甲醛的释放,但不具备温敏响应效果。而甲醛在19℃时开始从人造板中挥发释放,随着温度的升高,甲醛释放量也越高,在40℃时达到释放峰值,可见甲醛的释放量随着温度有明显的变化,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升高会使得甲醛的释放量大大增加,而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微胶囊去除甲醛的技术方案,并不具备温敏响应功能,在甲醛释放量随温度增大时不能对应去除增多的甲醛,甲醛去除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一)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进一步降低甲醛释放量、提高甲醛去除效果,成为了该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敏型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
按质量份数计,取4-6份的十二烷基磺酸钠,按照每0.1g十二烷基磺酸钠添加2ml去离子水的比例,将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去离子水混合并搅拌至体系分散均匀,得到水相;
按质量份数计,取9-11份的芯材原料、0.1份的偶氮二异丁腈以及18-22份的乙基纤维素加入到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按照每0.9-1.1g芯材原料对应100ml无水乙醇的比例,并搅拌至体系分散均匀,得到油相;所述芯材原料为尿素、三聚氰胺、草酸二酰肼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
将水相和油相混合制成微乳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59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