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87380.0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76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皂伟涛;张继华;王昊;吴福迪;赵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6D7/01 | 分类号: | B26D7/01;B26D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欢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橡胶 密封 定位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1)、若干限位销(3)、若干定位销(4)和定位板(5);压板(1)上开有若干第一定位孔(12)、第一剖切缝(11)、第一观察孔(13);定位板(5)上开有若干第二定位孔(52)、第二剖切缝(51)、第二观察孔(53);使用时,各定位销(4)嵌入第二定位孔(52)中,电缆橡胶密封板(2)安装在定位板(5)上,定位销(4)从电缆橡胶密封板(2)中部的螺栓孔(22)穿过,各限位销(3)安装在电缆橡胶密封板(2)的各电缆孔(23)内;压板(1)压在电缆橡胶密封板(2)上,定位销(4)插入第一定位孔(12)中;
所述压板(1)为平板结构,关于相互垂直的第一对称轴和第二对称轴对称;两个第一定位孔(12)位于压板(1)中心、沿第一对轴分布且关于第二对称轴对称;一部分第一观察孔(13)对称分布在第一对称轴和第二对称轴上,另一部分第一观察孔(13)对称分布在压板(1)表面,分别位于压板(1)被第一对称轴和第二对称轴分成的四个区域内的中部,安装后,各第一观察孔(13)的位置与电缆橡胶密封板(2)上电缆孔(23)的位置对应;各第一观察孔(13)分别对应一条从第一观察孔(13)延伸至压板(1)边缘的第一剖切缝(11);
所述定位板(5)为平板结构,关于相互垂直的第三对称轴和第四对称轴对称;两个第二定位孔(52)位于定位板(5)中心、沿第三对轴分布且关于第四对称轴对称;一部分第二观察孔(53)对称分布在第三对称轴和第四对称轴上,另一部分第二观察孔(53)对称分布在定位板(5)表面,分别位于定位板(5)被第三对称轴和第四对称轴分成的四个区域内的中部,安装后,各第二观察孔(53)的位置与电缆橡胶密封板(2)上电缆孔(23)的位置对应;各第二观察孔(53)分别对应一条从第二观察孔(53)延伸至定位板(5)边缘的第二剖切缝(51);
所述第一定位孔(12)直径与定位销(4)外圆直径为间隙配合,第一定位孔(12)直径比定位销(4)外圆直径大0.02~0.0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3)的长度与电缆橡胶密封板(2)的厚度相同;各限位销(3)的直径比相应配合安装的电缆橡胶密封板(2)上的电缆孔(23)直径大3%~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剖切缝(11)、第二剖切缝(51)的宽度比美工刀刀片厚度大0.03~0.08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销(4)外圆直径与第二定位孔(52)直径为过盈配合,配合精度为H7/r7;定位销(4)外圆直径比电缆橡胶密封板(2)螺栓孔(22)直径大0~0.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各定位销(4)安装在定位板(5)相应的第二定位孔(52)内,将压板(1)上的第一定位孔(12)套在定位销(4)上,检查压板(1)和定位板(5)上观察孔和剖切缝(21),保证压板(1)和定位板(5)上观察孔和剖切缝(21)能够一一对应,且美工刀刀片能够顺利通过剖切缝(21);
步骤二、清洗电缆橡胶密封板定位及剖切装置;
步骤三、将限位销(3)分别装入电缆橡胶密封板(2)相应的电缆孔(23)中;
步骤四、将电缆橡胶密封板(2)的螺栓孔(22)穿在定位销(4)上,将压板(1)通过第一定位孔(12)套在定位销(4)上,压紧电缆橡胶密封板(2);
步骤五、调整压板(1)的位置,保证通过第一观察孔(13)或第二观察孔(53)观察能够观察到限位销(3);
步骤六、用美工刀沿第一剖切缝(11)和第二剖切缝(51)向下剖切,直至美工刀切到限位销(3)为止,然后拔出美工刀,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所用剖切;
步骤七、拆卸压板(1),取下电缆橡胶密封板(2),取出限位销(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738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