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91095.6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7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远;钟贤彬;岳路长;申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30 | 分类号: | B60N2/30;B60N2/6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 座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座椅,包括坐框骨架、坐框支座、靠背骨架、靠背支座、以及连杆机构和解锁机构,靠背骨架的下部铰接在两靠背支座之间;连杆机构包括第一、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坐框骨架的侧部和坐框支座铰接,将坐框骨架枢转支撑在坐框支座上方,使坐框骨架的高度可调;靠背骨架下部两侧设置有悬臂;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在坐框骨架的侧部,另一端与悬臂端部铰接;当靠背骨架向前折叠时,其下部两侧的悬臂随靠背骨架转动,拉动坐框骨架向后、向下运动;当靠背骨架折叠至水平状态时,坐框骨架向后、向下运动至靠背骨架正下方。本发明的目使座椅的靠背能够完全放平,从而增大了车内的有效储物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的座椅,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座椅。
背景技术
座椅对乘员身体的包裹性和对乘员大腿的支撑性是座椅舒适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为此,现有机动车辆座椅的坐垫侧翼部位凸出于坐垫景中部位,对乘员的大腿进行包裹,靠背侧翼部位凸出于靠背景中部位,对乘员的上身进行包裹,在车辆转弯时对乘员提供足够的保护,避免乘员身体侧倾。另外,座椅的坐垫前端部位高于坐垫后端部位,不仅能够防止乘员从座椅上滑落,而且对乘员大腿提供足够的支撑,能够显著降低乘员的乘坐疲劳感。而且由于机动车辆内的空间有限,现有机动车俩的座椅大多设计为折叠式座椅,当座椅上没有乘坐乘员时,将座椅靠背向前折叠起来,节省了车内的空间,便于载货或储物。但存在的问题是:当座椅靠背向前折叠时,靠背侧翼部位与坐垫侧翼部位干涉,同时,靠背顶部前侧的头枕与坐垫的前端部位干涉,限制了靠背的最大折叠角度,导致座椅的靠背无法完全放平,影响了车内的有效载货或储物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座椅,以解决现有机动车辆座椅存在的问题,避免座椅折叠时,座椅的靠背侧翼部位与坐垫侧翼部位干涉,靠背顶部前侧的头枕与坐垫的前端部位干涉,使座椅的靠背能够完全放平,从而增大车内的有效载货或储物空间。
本发明所述的折叠座椅,包括坐框骨架、位于坐框骨架两侧下方的坐框支座、位于坐框骨架后端上方的靠背骨架、位于靠背骨架两侧下方的靠背支座、以及连杆机构和解锁机构,所述靠背骨架的下部通过转轴铰接在两靠背支座之间;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上、下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坐框骨架的侧部和坐框支座铰接,将坐框骨架枢转支撑在坐框支座上方,使坐框骨架的高度可调;所述靠背骨架下部两侧设置有垂直于靠背骨架的悬臂;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在坐框骨架的侧部,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悬臂端部铰接;当靠背骨架向前折叠时,其下部两侧的悬臂随靠背骨架转动,拉动坐框骨架向后、向下运动;当靠背骨架折叠至水平状态时,坐框骨架向后、向下运动至靠背骨架的正下方。
进一步,沿前后方向,在坐框骨架的左、右两侧与坐框支座之间并排布置有两排第一连杆,两排第一连杆的长度一致,且位于坐框骨架两侧前部的一排第一连杆与坐框支座的铰接位置,高于坐框骨架两侧后部的另一排第一连杆与坐框支座的铰接位置,使坐框骨架始终处于向后倾斜状态。
进一步,沿前后方向,在坐框骨架的左、右两侧与坐框支座之间并排布置有两排第一连杆,且位于坐框骨架两侧前部的一排第一连杆长度大于坐框骨架两侧后部的另一排第一连杆的长度,使坐框骨架始终处于向后倾斜状态。
进一步,所述靠背骨架与靠背支座铰接处的转轴、第一连杆的上、下两端与坐框骨架和坐框支座铰接处的转轴、以及第二连杆与坐框骨架和悬臂端部铰接处的转轴平行,使座椅折叠或展开时时运行平稳。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下两端与坐框骨架和坐框支座铰接处的转轴、第二连杆与悬臂端部铰接处的转轴均为台阶螺栓或台阶铆钉,在台阶螺栓的光轴段或台阶铆钉的光轴段外套装有耐磨衬套。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杆与坐框骨架铰接处的转轴亦为台阶螺栓或台阶铆钉,在该台阶螺栓或台阶铆钉外套装有焊接轴套,该焊接轴套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坐框骨架的外侧面上,使第二连杆与坐框骨架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杆与坐框骨架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运动时相互不干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1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