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93809.7 | 申请日: | 201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2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锦;宋洁瑶;熊迷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1/79 | 分类号: | D06M11/79;D06M15/61;D06M15/643;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粒子 二氧化硅制备 抗菌化合物 超疏水性 抗菌织物 超疏水 季铵化 抗菌 十二烷基氯化铵 织物抗菌性能 超疏水性能 混合分散液 粘合剂 粗糙表面 多功能化 环氧丙基 浸轧处理 抗菌性能 织物表面 二甲基 浸轧液 抗菌性 焙烘 改性 固着 接枝 拒水 赋予 制备 合成 | ||
1.一种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抗菌化合物的合成:将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环氧氯丙烷和异丙醇溶剂加入到反应器中,升温至40~70℃反应3~8h,产物经分离纯化,得到环氧丙基二甲基十二烷基氯化铵(EPDDAC);
(2)氨基改性二氧化硅:将二氧化硅、溶剂和氨基硅烷偶联剂加入到反应器中,升温至100~120℃反应4~8h,产物经多次离心洗涤后,得到氨基改性的二氧化硅;
(3)用EPDDAC接枝二氧化硅:将步骤(2)中得到的氨基改性二氧化硅分散在溶剂中,加入反应器内,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步骤(1)中得到的EPDDAC,在35~50℃下反应12~24h,经多次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到抗菌二氧化硅;
(4)浸轧液的制备:将粘合剂乳液以及步骤(3)中得到的抗菌二氧化硅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经均质、超声后得到粘合剂浓度为10g/L~50g/L,二氧化硅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5%的分散液;
(5)织物的处理:在室温下,将织物浸渍于步骤(4)所得的浸轧液中5~25min,然后用轧车轧压,轧余70%~100% ,80℃~100℃烘干,130℃~160℃焙烘1~5min;
(6)将步骤(5)中所得的织物浸渍于无氟拒水剂乳液或溶液中5~20min,然后用轧车轧压,轧余70%~100%,60~85℃烘干,125~135℃焙烘3~10min,得到超疏水抗菌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环氧氯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2,异丙醇的质量分数为40%~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二氧化硅是指粒径为10~100nm的二氧化硅;所述溶剂为甲苯、异丙醇、环己烷或氯仿;所述的氨基硅烷偶联剂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792)、g-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51)中的一种,加入的氨基硅烷偶联剂用量为二氧化硅质量的5%~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 EPDDAC的添加量为所述二氧化硅质量的5%~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均质是采用均质机均质3~5min,转速为5000~12000r/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粘合剂乳液为阳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的水性聚氨酯乳液、水性聚丙烯酸酯类乳液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无氟拒水剂乳液或溶液为聚碳化二亚胺、无氟长链硅氧烷、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端羟基聚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的乳液或溶液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无氟拒水剂溶液中的溶剂是乙醇、乙酸乙酯、环己烷中的一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无氟拒水剂乳液或溶液中无氟拒水剂的质量分数为3%~8%。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季铵化二氧化硅制备超疏水抗菌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物为由天然或化学纤维制造的梭织布、针织布或非织造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380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D06M 对纤维、纱、线、织物、羽毛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进行D06类内其他类目所不包括的处理
D06M11-00 用无机物或其配合物处理纤维、纱、线、织物或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和机械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如丝光
D06M11-01 .用氢、水或重水;用金属氢化物或其配合物;用硼烷、二硼烷、硅烷、二硅烷、膦、二膦、、二、胂、二胂或它们的配合物
D06M11-07 .用卤素;用氢卤酸或其盐,用氧化物或卤素的含氧酸或其盐
D06M11-32 .用氧、臭氧、臭氧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或过化合物;从具有两性元素—氧键的阴离子衍生的盐
D06M11-51 .用硫、硒、碲、钋或其化合物
D06M11-58 .用氮或其化合物;如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