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94925.0 | 申请日: | 201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5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祖兴;朱傲;王松;纵兆轩;刘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559 | 分类号: | E01F9/559;E01F15/10;E01F1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门 监控装置 警示灯 隧道 管理系统 控制中心 隧道交通 救援 连锁反应 可控性 路况 修理 畅通 监控 节约 指挥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包括控制中心、隧道A和隧道B,所述隧道A内安装有第一监控装置、第一警示灯、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第三伸缩门和第四伸缩门,所述隧道B内安装有第二监控装置、第二警示灯、第五伸缩门、第六伸缩门、第七伸缩门和第八伸缩门,所述第一监控装置、第一警示灯、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第三伸缩门、第四伸缩门、第二监控装置、第二警示灯、第五伸缩门、第六伸缩门、第七伸缩门和第八伸缩门分别与控制中心连接。本发明易于管理修理,可控性强,适合多种路况,速度柔缓,隔绝效果优良,反应迅速,监控全面,可实现全方位实时指挥救援,提供了救援畅通的道路,节约成本,降低连锁反应的几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公路隧道数量年增长率高达20%,截至2015年末,已运营的公路隧道达14006座,总长1268.39万m,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建设数量最多、里程最大的国家。
然而随着隧道数量的增加,隧道引发的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多。由于我国在公路隧道运营管理以及事故处置、救援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少相关经验,使得公路隧道内经常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外,公路隧道与普通露天式行进设施有着其特殊的性质:一般隧道处于半封闭状态、路况隐蔽性较强、联络与事故救援难度大等特征,并且在隧道内通风与照明设计、交通事故及时处理与救援、基础设备设施维护、消防安全设施设置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隧道内空间处于半封闭式交通安全隐患大,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整条路段都会深受其影响,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事故后果。因此,保障公路隧道的运营安全交通舒畅是十分必要的。
公路隧道内事故的特点:公路隧道内部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空间状态,隧道内部唯一与外界想通的地方的就仅剩下两端的出入口。当隧道内部发生交通意外事故,隧道内部受伤以及被困的人员及车辆出路也只有一条:向隧道两端的进出口撤离。同时参与事故调查与救援的人员、车辆设施设备也只有唯一路径出入隧道。所以同普通道路交通事故对比的话,隧道交通事故人员逃生与相关人员撤离现场,交通事故调查人员、消防人员展开救援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而逃生通道不畅和救援工作不能及时顺利地进行就会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持续下去甚至于引发更为严重的灾难事故。公路隧道内事故原因分析:公路隧道是特殊的地下管状构造物,路面湿滑易造成车辆刹车距离长;隧道内部照明性差,警示标志设置位置不明显,不能被很好地发现;独立的避难通道设置不合理,不能有效的及时疏散疏导交通,可能导致长时间的拥堵,使得消防、抢救、交警等部门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场处理、使得事故后果更加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隧道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包括控制中心、隧道A和隧道B,所述隧道A内安装有第一监控装置、第一警示灯、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第三伸缩门和第四伸缩门,所述隧道B内安装有第二监控装置、第二警示灯、第五伸缩门、第六伸缩门、第七伸缩门和第八伸缩门,所述第一监控装置、第一警示灯、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第三伸缩门、第四伸缩门、第二监控装置、第二警示灯、第五伸缩门、第六伸缩门、第七伸缩门和第八伸缩门分别与控制中心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监控装置和第二监控装置均包括报警器、摄像机和扩音喇叭。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第三伸缩门、第四伸缩门、第五伸缩门、第六伸缩门、第七伸缩门和第八伸缩门均由门体、驱动电机、滑道和控制系统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管理修理,运行灵活、可控性强、适合多种路况,速度柔缓、减少撞击事件的发生,隔绝效果优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49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