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04465.9 | 申请日: | 2018-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6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恩泉;王传华;孙思;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1/04;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廉振保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泵系统 单向阀 补气 增焓 电子膨胀阀 冷媒 流动方向相反 状态时 导通 频繁动作 换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该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第一单向阀并联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且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运行于第一状态时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第二单向阀并联在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且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运行于第二状态时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两个电子膨胀阀进行冷媒换向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存在的电子膨胀阀频繁动作的问题,减少了电子膨胀阀的动作次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补气增焓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补气增焓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空气源热泵机组中,是解决机组在恶劣工况运行的有效方案之一,北方煤改电采暖机组多采用该技术以保证机组的超低温运行。目前大多控制系统只具有制热补气增焓的功能,或者通过其他的阀件进行系统换向,保证热泵机组的制冷、制热均具有该功能。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冷媒循环主路和补气增焓支路在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其中的补气增焓支路一端与冷媒循环主路连接,并在这一端上设置电子膨胀阀节流,补气增焓支路的另一端与补气增焓压缩机的补气孔连通,用于向补气增焓压缩机补充经板式换热器换热后的冷媒。该系统通过四通阀、连接在板式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之间的电子膨胀阀、连接在板式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电子膨胀阀进行冷媒换向,从而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热泵系统通过两个电子膨胀阀进行换向,在制冷状态下,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需保持一定开度,而靠近第二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需保持全开;在制热状态下,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则需保持全开,而靠近第二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需保持一定开度。由此可见,这两个电子膨胀阀在热泵系统的制冷、制热状态切换时,均需要进行频繁动作。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即使是电子膨胀阀全开作为通路,也仍然会引起节流效应,从而造成冷媒闪发,影响在板式换热器上的中间换热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相关技术中由两个电子膨胀阀进行冷媒换向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存在的电子膨胀阀频繁动作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补气增焓热泵系统,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两个电子膨胀阀进行冷媒换向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存在的电子膨胀阀频繁动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补气增焓热泵系统,所述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
所述第一单向阀并联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所述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运行于第一状态时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第二单向阀并联在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所述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运行于第二状态时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分别为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和另一个状态。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采用第一单向阀并联在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且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运行于第一状态时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第二单向阀并联在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两端,且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运行于第二状态时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两个电子膨胀阀进行冷媒换向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存在的电子膨胀阀频繁动作的问题,减少了电子膨胀阀的动作次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44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