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09251.0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5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认认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认认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5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漆包线 导电溶液 检测管 破损检测器 外包绝缘层 喷气管 绝缘层 表面附着 电流监测 精准定位 内部设置 配件领域 占用空间 电动机 供应轮 缓冲网 破损处 收线轮 左右壁 紧挨 收卷 联接 紧凑 浸泡 穿过 监测 | ||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配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包括箱体、检测管、喷气管和漆包线。所述的箱体左右壁上分别设置有孔且内部设置有缓冲网,箱体底部盛有导电溶液。所述的漆包线一端收卷在供应轮上,且另一端从左至右分别穿过箱体、检测管、喷气管并连接至收线轮上。本发明的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1.将漆包线浸泡在导电溶液中,可使用电流监测设备将导电溶液和漆包线的一端联接,通过监测有无电流可即时判断绝缘层是否损坏。2.采用喷气管紧挨检测管的设计,使漆包线在经过检测管后其表面附着的导电溶液马上与之分离,从而精准定位破损处。3.采用简单而紧凑的结构设计,占用空间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配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
背景技术
漆包线应用于电气设备中需确保其绝缘性能,但采用漆包线在制作成产品或半成品过程中,由于漆包线的漆膜相对较为脆弱,加工过程难免损伤漆膜,导致绝缘变差。因此漆包线需经漆膜损伤检测,漆膜损伤检测通常采用盐水针孔实验进行,该实验依据漆包线浸没在NaCl、酚酞溶液中,漆包线如存在漆伤产生电流回路,通电后漆伤点发生电解水反应,生成NaOH,使得溶液呈碱性,根据酚酞遇碱变红的化学原理,实验时根据颜色来检测并查找漆膜伤。但该方法在检测漆包线时,难以定位到具体位置,且产生的化学反应现象,从开始反应到人眼能够辨认,需要一定的时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将漆包线浸泡在导电溶液中,可使用电流监测设备将导电溶液和漆包线的一端联接,通过监测有无电流可即时判断绝缘层是否损坏,并定位到具体位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包括箱体、检测管、喷气管和漆包线。
所述的箱体左右壁上分别设置有孔且内部设置有缓冲网,箱体底部盛有导电溶液。由于箱体内设置有检测管和喷气管,所以在喷气管的高压喷气下会形成水雾,缓冲网可以减小箱体内的水雾,从而增加检测的准确性。此外箱体内还设置有电路监测系统与漆包线相连,当经过检测管的漆包线存在破损时,电路监测系统中会监测到电流。
所述的检测管位于箱体内部,且其顶端与检测泵连通,该检测管向右下方倾斜且在出口处设置向左下方倾斜的弯折段,当检测管与喷气管的出口太近时,喷气管的高压喷气作用将检测管流下的溶液在箱体内激起水雾,所以设计弯折段避免水雾的形成。所述的检测泵设置在箱体顶面上,该检测泵与箱体底部的导电溶液连接;所述的喷气管位于箱体内部且紧贴于检测管的右侧,该喷气管与喷气泵连接;所述的喷气泵设置在箱体的顶面上,该喷气泵与箱体内部空腔连接;所述检测管和喷气管的左右壁上均设置有孔,且检测管上的两个孔和喷气管左壁上的孔位于管路中段以下且等高,喷气管右壁上的孔位于喷气管中段以上,这样可以使漆包线在喷气管中与喷气方向共线,从而漆包线外壁附着的导电溶液最大化的被吹散。
所述的漆包线一端收卷在供应轮上,且另一端从左至右分别穿过箱体、检测管、喷气管并连接至收线轮上。
优选的,所述的检测管底端向左弯折的角度为30°。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网右端固定于箱体右侧内壁的中部且左端固定于箱体左侧内壁的底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导线外包绝缘层破损检测器:1.将漆包线浸泡在导电溶液中,可使用电流监测设备将导电溶液和漆包线的一端联接,通过监测有无电流可即时判断绝缘层是否损坏。2.采用喷气管紧挨检测管的设计,使漆包线在经过检测管后其表面附着的导电溶液马上与之分离,从而精准定位破损处。3.采用简单而紧凑的结构设计,占用空间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认认,未经王认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92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