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生防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10838.3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9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付博;任平;李英梅;张锋;张淑莲;洪波;刘晨;陈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22 | 分类号: | A01N63/22;A01P3/00;A01P2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中科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54 | 代理人: | 刘玲玲 |
地址: | 710043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生防菌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美丽短芽孢杆菌NF2的发酵液和多粘类芽孢杆菌DL1的发酵液复配而成的复合生防菌剂,以及该复合生防菌剂的制备方法和在防治辣椒疫病、提高辣椒抗病性能、增加辣椒产量方面的应用。其中,该复合生防菌剂结合了美丽短芽孢杆菌NF2和多粘类芽孢杆菌DL1的生防特性,拓宽了抑菌谱,结合多种抑菌机制,充分协调了土壤的微生态平衡,增强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长效发挥菌株间的协同抗病优势,比多粘类芽孢杆菌DL1单菌具有更好的生防效果;另外,该复合生防菌剂能够调节植物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并通过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病性,可提高植物抗病能力,最终达到促生、抗病的综合防治效果,实现了辣椒的提质增产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生防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由美丽短芽孢杆菌NF2的发酵液和多粘类芽孢杆菌DL1的发酵液复配而成的复合生防菌剂,以及该复合生防菌剂的制备方法和在防治辣椒疫病、提高辣椒抗病性能、增加辣椒产量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菌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辣椒疫病俗称“死秧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病菌以卵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传播,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辣椒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被侵染,多在初花期表现出症状,其茎、叶及果实都能发病。在大水漫灌和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大面积流行,常造成辣椒减产,甚至绝收,经济损失巨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辣椒的毁灭性病害。
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抗病品种选育、耕作措施改良、物理消毒以及施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来进行病害的防治。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例如:
(1)抗病品种选育:辣椒疫病的抗性种质资源相对匮乏,并且由于病原菌适合度的改变会导致抗病品种的退化,甚至抗病能力丧失,所以不利于发挥长效作用;
(1)耕作措施改良:通过改良农业耕作措施来防治辣椒疫病,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疫病的发生;
(3)物理消毒:如果操作不当,极易导致土传病害更加严重,并且需要及时给土壤适当补充益生菌,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效,然而补充益生菌这一重要步骤却往往容易被农民忽视;
(4)施用化学药剂:辣椒疫病为土传病,如果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将农药施入土壤,会导致土壤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迁移及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严重影响了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若过度加大农药用量,不仅会影响辣椒的生长,增加辣椒果实中农药残留量,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动,而且会污染环境,增加生产成本。
近年来,以微生物生防菌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具有对环境无污染、无耐药性、能够调节辣椒根系微生物群落、诱导植株系统抗性等特征,被誉为绿色防治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生物防治技术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理想的生防菌,其抑制植物病原菌的范围很广,包括根、叶、花、果实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病害,都具有显著的生防潜力。
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布广泛,易从土壤和植株中分离得到,能产生耐热抗逆性的芽孢,利于生防菌剂的生产剂型加工及在环境中存活定殖与繁殖。
目前,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芽孢杆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laterosporu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未经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10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