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及控制系统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012693.0 申请日: 2018-08-31
公开(公告)号: CN110870937A 公开(公告)日: 2020-03-10
发明(设计)人: 陈韦;胡益民;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南昌研究院
主分类号: A61M25/08 分类号: A61M25/08
代理公司: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代理人: 王锋
地址: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介入 医疗 智能 导管 驱动 组件 控制系统
【说明书】:

发明提出了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包括:固态电解质管;至少一对电极,所述电极贴附于所述固态电解质管外侧;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包括: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内层导管,与所述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同轴相接;屏蔽导线层,包覆在所述内存导管的外侧,并与所述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接触;外层导管,包覆在屏蔽导线层与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外侧。本发明的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实现电驱介入医疗智能导管精准定向弯曲的效果。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解决现有介入手术中操作难度大、控制精度差、介入手术时间长等技术难题,实现介入医疗智能导管的精确快捷可控,允许医生远程精准控制介入医疗智能导管执行相应动作,并完成记录操作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微创介入医疗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高效诊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并发症少等突出优点,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的最重要诊疗手段之一。在介入医疗手术中,通常专业医生需要手动机械操作一个或多个不同形状功能的细长柔性导管来应对病患复杂多变的心血管等人体内腔环境,才能将导管、导丝、支架等器械送至预定诊疗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进行微创诊疗。然而这种方案需要积累丰富的操作技巧,对医生经验水平要求非常高;手术介入导管时间长,降低医生体能及注意力,影响操作精度,易产生由操作不当引发组织或血管腔内的内膜损伤、穿孔破裂等伤害,给手术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及其操作系统,已逐步成为制约介入手术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当前,国内外主流的智能介入导管由绳索驱动导管、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导管、压电材料驱动导管和电磁场驱动导管四类构成。然而由于材料原理限制,现有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利用绳索驱动技术的导管可以提供较大的能量,但由于结构较为复杂,器件尺寸往往较大。传统的绳索驱动技术操作复杂,主要依赖于医生的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应用普及比较困难。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是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导管,但其主要问题是滞后性和时间延迟,严重延长介入诊疗的手术时间;同时形状记忆合金变形时产生的热量可能造成病人的不适感。此外,基于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导管的导向机器人及其研究普遍缺乏具体的理论支持,弯曲刚度与导管导向机器人零件尺寸的关系计算十分复杂,在实际临床手术中难以直接应用。因此,探索研发一种弥补上述问题的新型智能导管及其控制系统是介入医疗智能导管技术领域的当务之急。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驱动材料(Ion-exchange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在低电压激励刺激下,由离子迁移带来的聚合物区域发生膨胀和收缩,实现可逆驱动弯曲转向。相比传统的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如压电陶瓷、记忆合金等,IPMC智能材料虽然具备轻质、柔性、高应变、结构简单、良好生物相容性、高可控性等特点,但是缺乏且尚无完备科学临床应用。借助IPMC新型智能材料构成的介入医疗智能导管装置及其配套电控操作系统,是解决传统介入医疗智能导管缺陷与不足的有益尝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及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绳索驱动技术操作复杂设备过大、记忆合金驱动导管发热等问题,实现了操作简便、弯曲精确等技术效果。

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包括:

固态电解质管;

至少一对电极,所述电极贴附于所述固态电解质管外侧。

优选的,所述电极沿固态电解质管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沿固定电解质管的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固态电解质管为圆柱空心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介入医疗智能导管,包括:

介入医疗智能导管驱动组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南昌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南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12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