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13102.1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5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邓士锋;杨研;董经兵;刘亚锋;邢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40/34 | 分类号: | H02S40/34;H02S40/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地址: | 2151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伏组件,属于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光伏组件,除包括电池总模块外,还包括转接模块和接线盒组,转接模块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并联电池总模块,输出端用于输出光伏组件的电能。接线盒组包括首接线盒和末接线盒,首电池组的正负极设置于首接线盒内,末电池组的正负极设置于末接线盒内;转接模块设置于所述首接线盒或所述末接线盒内,所述首接线盒与末接线盒连接。本方案,当发生异常或灾情时,能及时的调整光伏组件的输出状态,从而迅速降低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便于在保障救灾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便于救灾施工人员有效控制灾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将电能传输至供电站。
光伏组件可以直接连接供电站,即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等于供电站的输入电压。为了使得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能够高达几百甚至上千伏特,实际中可以将电池片串联形成一电池组,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电池组依次串联并排布,且每一电池组中具有一对应接线盒,通过按序串联各接线盒以将所有的电池组串联后连接供电站。由于光伏组件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光伏组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全球已有大量分布,但是随着电站的增加,一些电站可靠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时因为电站可靠性问题导致火灾,由于组件系统电压较大,甚至达到1500V,给救灾施工人员带来不便和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由于组件系统电压较大从而给救灾施工人员带来不便和极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智能关断的光伏组件,当电站产生火灾等可靠性问题时,通过转接模块使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瞬时大幅度降低,有效保障了就在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电池总模块,所述电池总模块包括依次串联且依次排布的首电池组和末电池组;
转接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并联于所述电池总模块的两端;
接线盒组,所述接线盒组包括首接线盒和末接线盒,所述首电池组的正负极设置于所述首接线盒内,所述末电池组的正负极设置于所述末接线盒内,所述转接模块设置于所述首接线盒或所述末接线盒内,所述首接线盒的阴极与末接线盒中的转接模块通过外部线缆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模块还包括耗能元件、开关和电阻和第三输入端,
所述耗能元件和所述开关并联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之间;
所述电阻串联于所述输出端和所述第三输入端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的阻值为100KΩ-500KΩ,所述耗能元件的阻值为所述电阻的阻值的40-80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并联于所述电池总模块的两端,具体为:
第二输入端与首电池组的阴极连接,所述输出端与末电池组的阳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首接线盒的阴极与末接线盒中的转接模块通过外部线缆连接,具体为:
所述外部线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首接线盒的阴极,外部线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末接线盒中的转接模块的第三输入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线缆包括两段,一段与首接线盒的阴极连接,另一段与末接线盒的转接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一段与所述另一段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总模块还包括依次串联并排布于所述首电池组和所述末电池组之间的至少一个中电池组;所述接线盒组还包括排布于所述首接线盒和所述末接线盒之间的至少一个中接线盒,每一所述中电池组的正负极设置于每一所述中接线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131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