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24837.4 | 申请日: | 201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3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斌;胡学功;毛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F13/18 | 分类号: | F28F13/18;F28F2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坤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石墨烯 纳米涂层 换热表面 衬底 制备 强化目标 沸腾 纳米片 沸腾传热性能 汽化 沸腾传热 沸腾过程 沸腾换热 快速沉积 临界热流 系数和 有效地 自组装 热流 汽泡 连结 覆盖 脱离 | ||
本公开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及其制备方法,该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用于强化目标衬底的换热表面的沸腾传热,均匀、连续地覆盖在目标衬底的换热表面上,且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的面积不小于换热表面的面积。本公开提供的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在沸腾过程中的自组装特性,通过调节沸腾热流和沸腾时间,使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自发在目标衬底的换热表面上快速沉积并彼此连结,形成一种大面积且表面连续的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能够有效地增加沸腾时汽泡的脱离频率和汽化核心密度,大幅强化目标衬底的换热表面的沸腾传热性能,显著提高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相变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机、激光加工、航空航天及微系统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导致电子元件的发热热流密度呈迅猛增大趋势,如此高强度的发热量如果不能有效散去,将使得器件温度迅速升高,严重降低器件和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器件的散热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电子工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沸腾传热是一种极其高效的相变传热技术,在给定的壁面过热度下,其传热量比液体对流大两个量级,因此在发电、海水淡化、冶金、电子器件冷却、大功率激光器热管理等工业、军事、航空航天、化工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独特而优异的力、热、光、电和化学性质,并且近些年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因此诸多研究者利用纳米材料来提高换热表面的沸腾传热性能。其中,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相比于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等纳米颗粒的热导率高1-2个量级,此外,石墨烯还具有高的力学、热学和化学稳定性,润湿特性可大范围调控等优势,因此在强化沸腾传热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目前利用石墨烯强化沸腾传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石墨烯或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沸腾时的液体工质,虽然能起到较好的强化沸腾传热的效果,但这种强化效应具有“瞬间特性”,即沸腾过程中,换热表面会不断沉积石墨烯纳米颗粒,难以获得一个结构稳定的表面,随着沸腾时间不断的增加,过量的纳米颗粒的沉积引起的热阻增加及孔隙填充等不利因素会导致沸腾性能的衰退。因此需要在换热表面生成结构特定的、具有优良的强化沸腾传热性能的石墨烯薄膜涂层。另一种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喷涂、快速退火和电化学沉积等方法在普通换热表面上生成石墨烯涂层,然而这些方法生成的石墨烯涂层通常难以较大面积地均匀覆盖在换热表面上,而是以石墨烯斑块的形式彼此孤立地分布在换热表面上,难以充分发挥石墨烯本身优异的热学性质;虽然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能形成大面积的石墨烯薄膜,但他们只能在多孔滤纸上直接形成,需要二次转移到目标衬底上,转移过程中容易对薄膜造成破坏,且薄膜与衬底的结合力弱,存在易脱落和热阻大等缺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通常对制造设备要求较高,制备流程较复杂,涉及高温处理和刻蚀工艺,因此制造成本较高且较为费时,不利于工程化应用。
公开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以缓解现有的石墨烯强化沸腾传热难以获得一个结构稳定的表面或难以较大面积地均匀覆盖在换热表面上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用于强化目标衬底的换热表面的沸腾传热,该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均匀、连续地覆盖在目标衬底的换热表面上,且该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的面积不小于换热表面的面积。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衬底的材料为金属、合金、半导体、陶瓷、氧化物、有机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衬底的材料为铜、铝或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的厚度介于10nm至20μ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4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扰流翅片
- 下一篇:一种套管换热器水侧系统防腐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