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真空压力降排水管网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26839.7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7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马浩;李保昌;蔡明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王灵灵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通 排水管网 球型止 止回阀 主管线 降水 水阀 支管 半真空 出水口 降水井 进水口 连接管 压力降 止水阀 水泵 环境无污染 基坑 排水工程 施工现场 手动关闭 水泵停止 真空状态 后主管 地下室 施工 排水 水位 运转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半真空压力降排水管网及其施工方法,该排水管网包括主管线、设置在降水井内的水泵、止回阀、球型止水阀、连接管和降水支管,所述降水支管一端与水泵连通,降水支管另一端与球型止水阀的进水口连通,球型止水阀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止回阀的进水口连通,止水阀的出水口通过接头与主管线连通。结构设计简单、安装便捷、保证工期并且对环境无污染,有效的提高降水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防止水泵停止运转后主管线内倒流降水井内。当止回阀损坏时,可以手动关闭止水阀,降水主管线内仍然为真空状态,保持正常排水工作。适用于施工现场地下室基坑面积较大且水位较高的降排水工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半真空压力降排水管网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大多会遇到基坑降水的问题。一般的施工现场基坑降水,通常采用普通铁管找坡重力排水。传统的基坑降水施工过程中,在主管线连接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需要大量铁管原材料,并且需要大量的机械运输、吊运;第二,管线找坡施工需要进行人工找坡,铁管连接时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焊接处理;第三,管线的吊运、焊接操作、找坡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第四,施工工期不可控。
在基坑预留坡道处或贯穿施工现场硬化道路需要进行下卧处理,下卧难度大而且有弯头处影响水流速度,从而降低降水效果。并且其受现场施工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使现场基坑周边环境更加杂乱。通常降水周期在结构封顶后才可拆除,大大的影响基坑回填,同时拖慢了原定的施工进度,更为重要的是管线拼接及拆除时均需要电焊,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半真空压力降排水管网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基坑降水施工时,管线重量大、吊运浪费人工、管线焊接污染环境、降水效果受环境制约的、基坑降水施工不便捷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半真空压力降排水管网,该排水管网包括主管线、设置在降水井内的水泵、止回阀、球型止水阀、连接管和降水支管,所述降水支管一端与水泵连通,降水支管另一端与球型止水阀的进水口连通,球型止水阀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止回阀的进水口连通,止回阀的出水口通过接头与主管线连通。
进一步,所述接头为三通。
进一步,接头数量与降水井数量相适应。
进一步,降水支管为尼龙塑料管。
进一步,连接管为PE管。
进一步,主管线末端接入沉淀池,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排入河道或者排入市政管网。
进一步,球型止水阀为手动止水阀;止回阀为自动止回阀。
进一步,止回阀的进水口口径与连接管的外径相同;球型止水阀出水口口径与连接管的外径相同。
进一步,水泵上还设置有液位浮球。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上述的半真空压力降排水管网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放线定位,依据施工图纸使用全站仪进行现场主管线定位,按照市政雨污水排水点位,使用米尺确定主管线走向,复核无误后开始对主管线定位与编号,同时依据降水井位置设计降水支管的走向,确定接头的位置;
步骤二,组装止回阀、球型止水阀和连接管;球型止水阀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止回阀的进水口热熔连接;
步骤三,连接水泵;水泵在放入降水井前,将水泵控制电箱、液位浮球、降水支管与水泵连接完成;球型止水阀与降水支管连接的一端带丝扣;
步骤四,水泵放入降水井内,液位浮球控制水泵的自动起停;
步骤五,检测管道气密性,经降水测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基坑降水工作,在降水过程中,要对降水管线进行保护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68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