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购电策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29435.3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9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郑耀东;段卫国;陈柔伊;白云霄;王轶楠;颜钢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30/06 | 分类号: | G06Q3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月芬 |
地址: | 5105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平移 整合 用电需求 用户需求 可拆 分段 平移 电力交易 发电企业 用电负荷 用户意愿 有效整合 响应 电成本 负荷量 最大化 调控 竞价 优化 报价 调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购电策略方法,本发明通过与用户填写《参与需求侧整合意愿征集书》,汇总所有参与调控的可平移负荷段类负荷和可拆分可平移负荷段类负荷的用电时间及负荷量;根据发电企业的分段报价情况,对负责范围内所有参与需求侧调控用户的可平移负荷段类进行优化整合,整合策略是使得持续时间为24h的负荷段的用电需求尽可能多;对可拆分可平移类负荷的优化整合策略,将每个该类负荷段拆分为若干持续时间为1h的可平移负荷段,再通过平移使得持续时间为24h的负荷段的用电需求尽可能多。该方法通过有效整合用户意愿参与调配的用电负荷,以最大化适应基于分段竞价的电力交易模式,降低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市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购电策略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售电业务逐步开放。借鉴国外成熟的电力市场化机制,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可以通过批发市场进行电能交易。售电公司是中间商,从批发市场购得电能,再出售给所管理的用户。售电公司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不仅能够进行电能交易,还可以结合其业务范围内的用户需求,进行资源的统筹管理。当用户提出意愿,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用电需求参与统筹管理时,售电公司就会对其整合,参与到市场中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购电成本,为用户提供需求响应服务。
当前,售电公司和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交易模式,主要包括分时竞价和分段竞价2种模式。分时竞价模式下,电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同一时间点,电价相同;而分段竞价模式,是按照负荷的连续持续时间长短作为分段依据,不同持续时间的负荷段,用电单价不同。分时竞价模式的优点是原理简单和易操作,因而在电力市场化初期被广泛使用,但是分时电价的缺点也很突出,其过度强调了时间特性,而忽略了电能连续生产的物理特性,即未考虑电能的生产成本和运行时间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于以燃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机组启停成本远大于运行成本。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推进,分段竞价模式逐步成为热点。在分段竞价模式下,发电企业根据其发电成本按照负荷段长短进行报价,用户则按照负荷段长短进行结算。在这种电力交易模式下,售电公司如何能够有效整合用户的需求以最大化降低购电成本,扩大自身收益的同时,降低用户买电成本达到双赢,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基于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购电策略方法,优化整合需求侧的资源,降低购电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购电策略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有效整合用户意愿参与调配的用电负荷,以最大化适应基于分段竞价的电力交易模式,降低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
一种基于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公司购电策略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售电公司向用户发布《参与需求侧整合意愿征集书》,该意愿书的内容具体包括:
(1)用户参与时间为下一日0时-24时;
(2)用户可参与需求侧调控的负荷分为两类:
(2-1)可平移负荷段类,即用户对该用电器的开始工作时间没有强制要求,服从统一调配,但该用电器具有一旦开始工作必须持续进行的特征;
(2-2)可拆分可平移负荷段类,即用户对该用电器的开始工作时间没有强制要求,服从统一调配,且该用电器的工作时间不需要持续进行;
(3)用户需填写清楚参与(2-1)中可平移负荷段调控的持续时间t/hour和该负荷的额定功率或平均功率P/MW;
(4)用户需填写清楚参与(2-2)中可拆分可平移负荷段调控的持续时间t/hour和该负荷的额定功率或平均功率P/MW;
(5)售电公司向用户承诺,对参与需求侧响应的负荷段产生的电能给与购电优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94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