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三元复合驱采油井采出水防垢除垢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1710.5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6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星;张威;刘东;孙俊杰;王珂;李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5/00 | 分类号: | C02F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琳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三元 复合 油井 出水 除垢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三元复合驱采油井采出水防垢除垢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动力单元和除垢装置,动力单元包括电源、开关、电动机、主动轴、主动轴齿轮、从动轴齿轮、从动轴,主动轴一端与电动机连接,另一端穿过除垢装置出口端口与主动轴齿轮固定连接,主动轴齿轮与从动轴齿轮轴咬合连接,从动轴齿轮与从动轴固定连接,从动轴两端设置有内套管,内套管与支撑板连接,从动轴中间设置有除垢片,所述除垢片两端设置有螺纹,螺纹与螺母连接,螺母用来固定除垢片的位置。本发明对除垢板结构进行了优化,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因聚合物存在导致的除垢板堵塞,且可以降低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体系的粘度,除垢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集输过程中的防垢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三元复合驱采油井采出水防垢除垢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可比水驱技术提高20%的原油采收率而成为最有前景的化学驱采油技术,目前已被大庆油田确定为实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但驱油剂(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也给地面集输过程带来严峻挑战。这是由于驱油剂中的碱会与地层中的岩石作用,进而使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硅等成垢离子,在集输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结垢现象的产生,结垢会损坏地面集输设备,造成停产;同时结垢可能造成集输管线堵塞,易产生安全事故,从而阻碍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目前,大庆油田主要通过加入各类阻垢剂来控制集输过程中的结垢问题,但防垢剂也存在改变水质成分、使用费用昂贵、性质不稳定等问题。而防垢装置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防垢,因此,不存在上述问题。
中国专利CN105971560A公开了一种通用型防垢器,该装置采用合金材料来制备防垢片,防垢片上设有多个贯通两侧面的孔,多片防垢片间隔固定在芯轴上形成防垢串。其用来制备防垢片的合金的化学成分范围是“按重量百分比”:Ni(+Co)68.0~70.0%,S0.010%,Al 2.00~4.00%,Fe2.0%,Mn1.5%,Ti 0.25~1.00%,C0.25%,Si1.0%。在SZ36-1-J10井使用该装置,已稳产高产1000多天,再也没有停产检泵。但该装置由于使用的孔洞式防垢片,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集输过程中,因为三元采出水聚合物的浓度较大,导致采出水粘度大,进而易导致除垢版孔洞被堵塞,影响除垢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因聚合物的存在而导致除垢板堵塞,除垢效果差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型三元复合驱采油井采出水防垢除垢系统及方法,能够避免因聚合物的存在而导致除垢板堵塞问题,取得良好除垢效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型三元复合驱采油井采出水防垢除垢系统,该系统包括动力单元和除垢装置,所述除垢装置包括壳体和若干个位于壳体内的除垢片,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电动机、与电动机输出轴连接的主动轴、设置在壳体内的主动轴齿轮、从动轴齿轮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的另一端穿过壳体的出口端口与主动轴齿轮连接,所述主动轴齿轮与从动轴齿轮相咬合连接,所述从动轴的一端与从动轴齿轮连接,在从动轴上设置有若干个除垢片,通过电动机带动从动轴转动,从而带动多个除垢片旋转,实现防垢除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在所述从动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套管,所述壳体外侧设置有外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内套管连接,另一端与穿过壳体上开设的卡槽与外套管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板与壳体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支撑板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在所述壳体内壁涂有防垢层,在所述外套管外壁涂有防腐层,在壳体的入口端口、出口端口外壁分别涂有防腐层,在壳体的入口端口、出口端口内壁分别涂有防垢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采用耐腐蚀合金材料制成,所述从动轴上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17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