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线式渠化河道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3501.4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0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赵进勇;于子铖;王琦;彭文启;张晶;张爱静;翟正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2 | 代理人: | 严业福;吕晓阳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潭 浅滩 河道 生态修复 自适应性 直线式 渠化 生物多样性 河道治理 间距确定 经验公式 自然基础 自然景观 常规的 位置处 中心处 偏移 深槽 生态系统 地貌 多样性 河流 平衡 统计 | ||
1.一种直线式渠化河道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直线式渠化河道的河相关系,利用深槽偏移比来确定河道的深潭中心位置;
基于所述河相关系,利用统计公式或经验公式确定河道内的深潭-浅滩序列的间距和个数;
根据确定的深潭中心位置,按照所述深潭-浅滩序列的间距确定下一个深潭中心位置,并将确定的两个深潭中心位置之间的中心处确定为浅滩位置;
在确定的深潭中心位置和浅滩位置处分别构建深潭和浅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偏移比为弯曲顶点和最大冲刷深度位置之间的河流长度与所述弯曲顶点和下游拐点之间的河流长度之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统计公式为:
式中,Lr为沿河流的两个相邻浅滩或两个相邻深潭之间的距离,以米为单位;d为河床材料颗粒的直径,以毫米为单位;下标r和p分别为浅滩和深潭的材料;ω为河流平均宽度,以米为单位;S为河段平均坡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验公式是:沿河流的两个相邻浅滩或两个相邻深潭之间的距离为发生漫滩流量时河面宽度的5~7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的深潭中心位置和浅滩位置处分别构建深潭和浅滩的步骤包括:
开挖所述直线式渠化河道的深潭位置处的硬质材料,并将所述硬质材料移至浅滩位置处,作为浅滩底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的深潭中心位置和浅滩位置处分别构建深潭和浅滩的步骤还包括:
在浅滩的所述硬质材料上再铺设粒径大于等于特征粒径Dc的卵石和块石,并将粒径小于所述特征粒径Dc的卵石和块石铺设在深潭处,
其中,所述特征粒径Dc是根据Isbash公式确定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的深潭中心位置和浅滩位置处分别构建深潭和浅滩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河道纵比降,在浅滩位置处布置高度为30cm的浅滩结构,并且使得顶高程的连线坡度与河道坡降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滩的上游面坡度为1:4,并且,所述浅滩的下游面坡度为1:10至1: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潭的深度低于河道纵比降30cm,并且,所述深潭在水深大于0.3m的所有流量条件下,比相邻的浅滩断面窄25%。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粒径Dc为中值粒径D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350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