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热化日夜两用高清车载镜头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3914.2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1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超;张许娜;陈胜利;黄雷;刘维娜;何玉林;刘赤诚;杨方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秦舜生 |
地址: | 47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光焦度 透镜 负光焦度 车载镜头 后透镜组 前透镜组 日夜两用 透镜组成 高清 热化 车载摄像头 热稳定性能 远距离目标 车辆前方 防震效果 驾驶系统 路况信息 系统结构 有效识别 成像面 分辨率 滤光片 透光性 共焦 紧凑 预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热化日夜两用高清车载镜头,依次包括负光焦度的前透镜组、正光焦度的后透镜组、滤光片和成像面(IMA),所述负光焦度的前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成,所述正光焦度的后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组成。本发明分辨率高、热稳定性能好、透光性好、日夜共焦,能有效识别远距离目标,提前对车辆前方的目标提出预警,为驾驶系统提供路况信息,此外,该车载镜头系统结构紧凑,防震效果好,非常适合用于车载摄像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热化日夜两用高清车载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研究热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的主导方向。而智能汽车要实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基于高清车载镜头的目标识别系统必不可少,由于汽车的应用环境复杂多变及更高的安全要求,所以对车载摄像系统的车载镜头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图像质量,还要保证白天、夜晚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高质量图像,更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热稳定性优良、日夜共焦的无热化日夜两用高清车载镜头。
为了达到上述设计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热化日夜两用高清车载镜头,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负光焦度的前透镜组、正光焦度的后透镜组、滤光片和成像面(IMA),所述负光焦度的前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成,所述正光焦度的后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组成,所述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为弯月透镜,所述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双凹透镜,所述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为弯月透镜,所述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胶合为第一胶合透镜,所述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胶合为第二胶合透镜。
所述光阑位于负光焦度的前透镜组与正光焦度的后透镜组之间。
所述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后表面顶点至第一胶合透镜前表面顶点的距离为0.15~0.25mm,优选0.2mm。
所述第一胶合透镜后表面顶点至第二胶合透镜的前表面顶点的距离为0.52~0.62mm,优选0.57mm。
所述第二胶合透镜后表面顶点至所述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的前表面顶点的距离为0.95~1.05mm,优选1mm。
所述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的后表面顶点至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的前表面顶点的距离为6.45~6.55mm,优选6.5mm。
本发明有益效果:按照上述方案设计成的一种无热化日夜两用高清车载镜头,可对50-200米距离内的目标进行识别,与其他广角车载镜头、车载雷达配合使用,提高汽车对远距离目标的识别能力。本发明分辨率高、热稳定性能好、透光性好、日夜共焦,能有效识别远距离目标,提前对车辆前方的目标提出预警,为驾驶系统提供路况信息,此外,该车载镜头系统结构紧凑,防震效果好,非常适合用于车载摄像头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不带光线光学玻璃排列图;
图2为本发明的带光线光学玻璃排列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见光MTF(调制传递函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红外光MTF(调制传递函数)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在低温状态下可见光MTF(调制传递函数)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在高温状态下可见光MTF(调制传递函数)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39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