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接地状态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5726.3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5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谏山直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M17/02 | 分类号: | G01M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接地 状态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湿润路面上行驶时的轮胎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而高精度地对轮胎接地状态进行评价的轮胎接地状态评价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将橡胶试验片隔着荧光液而按压于在透明板的一个面设置的且具有与实际路面相当的凹凸的接地面,对该橡胶试验片一边滑行一边直行移动时的载荷进行测量,并对接地面和橡胶试验片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行测定;从透明板的与接地面相反的一侧,对介于接地面和橡胶试验片之间的荧光液照射激励光,并对从荧光液释放出的荧光的亮度分布进行测定;以所得到的亮度分布为基准,将任意的亮度作为阈值,得到2值化图像来求出接触面积;根据测定参数不同的2种以上的2值化图像的差来求出接触面积的增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湿润路面上行驶时的轮胎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轮胎接地状态进行评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轮胎的接地状态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了:使轮胎在平板上进行接地,并对当时的接地形状可视化地进行观察的方法,具体而言,已知有光干涉法、全反射法等可视化方法。
然而,当将轮胎按压在平板上时的轮胎特性和实际路面上的轮胎特性是脱离的,因此,谋求一种能够在与实际路面相当(以下或称实际路相当面)的凹凸面进行评价的方法。为了实现该目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方法:使轮胎与在表面设置有与实际路面相当的凹凸的接地面进行接地,并对轮胎的接地形状进行拍摄,还提出有如下方法:为了提高与实际车辆评价的一致性,在接地面上的空间部分填充着色液体然后使轮胎进行接地,并进行拍摄。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虽然能够实现湿润路面上的接地状态的评价,但在使用着色液体的方法方面,就会难以实现原理上应保证的测定精度,以至于可扩展性方面存在问题。
特别是,在实际道路上,大小不同的尺寸的凹凸混在一起,在利用(株)MITUTOYO的接触式粗糙计来对实际道路骨材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时,其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20μm左右。可以想象到:在动态滑行状态下,会受到在具有上述表面粗糙度的骨材表面形成的较薄的水膜的影响,这就要求有还能够对膜厚的较薄部分进行检测的测定精度优异的方法。
因此,作为对具有与实际路面相当的凹凸面的湿润路面上的轮胎的接地状态进行评价的方法,在非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采用光激励荧光法的方法。根据光激励荧光法,在橡胶试验片和接地面之间的荧光液的膜厚较薄的情况下,亮度与荧光液的膜厚成正比,因此,测定精度会优异,还确认了膜厚10μm以下的测定事例。
然而,即使对与实际路面相当的凹凸面上的静止状态的轮胎的接地状态进行评价,也存在有:未取得与实际路面上的行驶时的轮胎的接地状态的评价之间的一致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06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48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9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8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7-5824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江口正夫氏著“光誘起蛍光法を用いたゴム平板-凹凸面間接接触部の解析-可視化と輝度ヒストグラム解析-”、Nobuyshi OHNO,Tribologist第58卷第10号(2013)763~772页
发明内容
关于轮胎行驶时的评价方法,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即,使轮胎与将由白色液体构成的液体层设置于表面的透明板进行接地,一边使轮胎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地移动一边对轮胎的接地形状进行拍摄,但是,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地,是使用了着色液体的测量方法,评价的精度不够充分。另外,主要着眼于得到平滑的玻璃平板上的动态的接地面形状的轮廓,未假想出对与实际路面的随机出现凹凸的接地状态进行评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57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