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5978.6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9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帆;田谨晓;潘维浩;刘骁;孙建;吴琪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救灾 机器人 | ||
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属于救灾机器人领域,包括电动滑台、滑板、主体、侧板、柱状气囊、翻转底板、扭簧、顶升气囊。主体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底部中心设有空心圆,用于通过充气后的顶升气囊;侧面设有开口,用于通过未充气的顶升气囊,开口内侧上方铰接侧板,侧板受力只向主体空腔方向转动。两个电动滑台固定在主体底部,滑板固定在电动滑台伸缩端能够往复运动,将未充气顶升气囊传送至主体空腔内。柱状气囊安装在主体内腔顶部。翻转底板铰接在主体底部,不受力时保持闭合,受力向外转动。本发明适应性强、对支撑地面无较高要求、外形小、重量轻,能有效扩大废墟入口,使救援人员顺利进入废墟内部,也可用于顶撑不稳定重物,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救灾机器人领域,提供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
背景技术
当地震灾害发生后,第一紧要的任务便是迅速展开灾后救援,因为灾害发生72小之后,受困者的存活率将大大降低。但现阶段,在灾后倒塌废墟的环境下展开搜救工作充满了困难和危险,如能用机器人进行搜救将极大提高搜救效率及安全性。在现今的灾后搜救工作中,用充气气囊顶起部分倒塌建筑结构件是常用的方法。然而,这种充气气囊的顶起高度不高,而且充气气囊需要救灾人员亲手放置到倒塌建筑结构下,这种作业有很大危险性,而且不能将气囊安放在救灾人员无法接触到的地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采用机器人主体与柱状气囊、顶升气囊相配合的机械结构。机器人主体置于重物下,柱状气囊置于主体内部,利用顶升气囊堆叠的方式兼顾最小起缝高度与最大顶升行程,同时对于支撑地面无较高要求。此款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适应性强,外形小,重量轻。能有效扩大废墟的入口,使救援人员能进入废墟内部,也可用于顶撑不稳定的重物,以保障救援工作的进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包括传送单元和顶升单元,所述的传送单元包括电动滑台4、滑板6,所述的顶升单元包括主体1、销轴2、侧板3、柱状气囊 5、翻转底板7、扭簧8、顶升气囊10。
所述的主体1为顶撑救灾机器人主体部分,外形呈长方体空腔结构,其上部用于承受重物;其内部空腔安装电动滑台4、柱状气囊5,放置滑板6、顶升气囊10;其底部中心处设有空心圆,用于通过充气后的顶升气囊10;其侧面设有一个开口,用于通过顶升气囊10,开口内侧上方通过销轴2铰接侧板3。
所述的侧板3在不受力情况下保持竖直向下,只能向主体1空腔内的方向转动,其最大转角为90°,侧板3不能向空腔外的方向转动。
所述的两个电动滑台4通过滑台固定螺钉9和定位插脚固定在主体1的底部,并且保证两个电动滑台4平行且水平,以此保证滑板6保持水平。所述的滑板6由螺钉固定在电动滑台4的伸缩端,保证滑板6可以在电动滑台4内形成往复运动,用于将顶升气囊10传送至主体1空腔内。电动滑台4驱动滑板6 将未充气顶升气囊10搬运至主体1空腔内,滑板6上的顶升气囊10的高度高于侧板3底端的高度,当二者接触时,侧板3向内转动保证顶升气囊10能够完全进入主体1腔内,当顶升气囊10完全进入主体1腔内时,侧板3重新回到竖直状态。
所述的柱状气囊5安装在主体1内腔的顶部,且柱状气囊5的圆心与主体1 底部的空心圆圆心连成的直线竖直向下。所述的柱状气囊5和顶升气囊10均通过压缩空气钢瓶中气体的加压充气,当主体1腔内的顶升气囊10与柱状气囊5 同时膨胀相互接触后继续充气,当两气囊膨胀高度高于主体1的高度时,下部的顶升气囊10撑开翻转底板7,顶高主体1;翻转底板7撑开的最大水平距离大于顶升气囊10在整个充气过程中的水平最宽处的尺寸。当两个气囊完成充气达到最大伸展高度后,柱状气囊5开始放气,主体1部分回落,翻转底板7逐渐与下部的顶升气囊10接触;当柱状气囊5放气完成后,主体1与重物均由下部顶升气囊10支撑,同时主体1内部能够继续容纳未充气顶升气囊10的空间,重复实现顶升气囊10的堆叠,不断增加顶升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59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通指挥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折叠型GIS腔内检修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