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40262.5 | 申请日: | 2018-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9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吉间一臣;张文;原田康宏;高见则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66;H01M4/6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刘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二次 电池 电池组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车辆。本发明提供可实现输入输出特性和能量密度优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具备该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和具备该电池组的车辆。根据1个实施方式,提供电极。该电极具备活性物质含有层,该活性物质含有层包含多个活性物质粒子、多个强电介质粒子、和25℃下具有1×10‑10S/cm以上的Li离子传导率的多个固体电解质粒子。相对于活性物质含有层包含的强电介质粒子的个数的、与活性物质粒子接触的强电介质粒子的个数的比例(FE接触)为85%以上。相对于活性物质含有层包含的固体电解质粒子的个数的、与活性物质粒子不接触的固体电解质粒子的个数的比例(SE非接触)为3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高能量密度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这样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研究开发在积极地进行。期待着非水电解质电池作为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移动电话基站的不间断电源等的电源。特别是作为车载用电池,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就锂离子二次电池而言,通过使电极层部分变厚,从而能够更加提高能量密度。但是,如果使电极层部分变厚,则锂离子的扩散距离延长,因此电池的电阻变大,具有输入输出特性降低的课题。为了以输入输出特性和能量密度的兼顾为目标,必须减小电极层部分的电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可实现输入输出特性和能量密度优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具备该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和具备该电池组的车辆。
根据第1实施方式,提供电极。该电极具备活性物质含有层,该活性物质含有层包含多个活性物质粒子、多个强电介质粒子、和25℃下具有1×10-10S/cm以上的Li离子传导率的多个固体电解质粒子。相对于活性物质含有层包含的强电介质粒子的个数的、与活性物质粒子接触的强电介质粒子的个数的比例(FE接触)为85%以上。相对于活性物质含有层包含的固体电解质粒子的个数的、与活性物质粒子不接触的固体电解质粒子的个数的比例(SE非接触)为30%以上。
根据第2实施方式,提供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含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
根据第3实施方式,提供电池组。该电池组包含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
根据第4实施方式,提供车辆。该车辆包含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可实现输入输出特性和能量密度优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具备该电极的二次电池、具备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和具备该电池组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为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的一例放大表示的概略截面图。
图2为概略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3为将图2中所示的二次电池的A部放大的截面图。
图4为示意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另一例的部分剖切斜视图。
图5为将图4中所示的二次电池的B部放大的截面图。
图6为概略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模块的一例的斜视图。
图7为概略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一例的斜视图。
图8为表示图7中所示的电池组的电路的一例的方块图。
图9为概略地表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10为概略地表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另一例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02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