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供电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48288.4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7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红;李群湛;廖勤宇;唐思达;罗成;杨乃琪;刘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8 | 分类号: | B60L5/38;B60M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供电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供电构造,涉及轨道交通供电技术领域。包括轨道沿线的供电设施和机车上的集电装置,供电设施包括沿轨道连续铺设的供电电缆、接触轨以及埋设在道床中央的地磁传感装置;接触轨沿轨道分段铺设,段与段之间的设有间隔,整体为断续结构;沿线道床中心线埋设的地磁传感装置亦为分段埋设,段与段之间的间隔与每段接触轨的长度对应;各段内均设有受控开关,分段设置的受控开关由晶闸管和接触器并联构成,其一端与供电电缆连接,另一端与接触轨连接;每段接触轨的段域内所有地磁传感装置的信号端并联,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电缆与受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牵引供电技术。
背景技术
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馈电方式主要有架空接触网系统和接触轨系统两种。架空接触网通过列车上方的架空线向列车供电,结构复杂;接触轨系统安装在地面,属地面供电方式。相比于架空接触网,地面供电方式在城市景观、施工安装、设备投资、供电可靠性、使用寿命、检修维护费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势,然而考虑到地面供电方式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和过道岔困难两大问题,目前大部分采用架空接触网系统馈电,地面供电方式较少。专利《一种腹轨供电的轨道电动机车》(CN 105539159 B)利用车体底部长条式授电靴和供电桩,并结合下压式行程开关和红外桩实施地面分段供电。显然,车体底部长条式授电靴不能过长,否则电动机车无法进行转向。所设置的扩口触板仅可在有限的转弯时保证长条式授电靴与下压供电装置接触。由于长条式授电靴短,为实施供电的持续性,使得分段供电装置分布密集,建设成本高,可靠性差,检修维护工作量大。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解决了地面供电人身安全隐患和过道岔困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了接触轨系统的传统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供电构造,它能有效地解决地面供电存在的人身安全隐患和过道岔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交通供电构造,包括轨道沿线的供电设施和机车上的集电装置,供电设施包括沿轨道连续铺设的供电电缆、接触轨以及埋设在道床中央的地磁传感装置;接触轨沿轨道分段铺设,段与段之间的设有间隔,整体为断续结构;沿线道床中心线埋设的地磁传感装置亦为分段埋设,段与段之间的间隔与每段接触轨的长度对应;各段内均设有受控开关,分段设置的受控开关由晶闸管和接触器并联构成,其一端与供电电缆连接,另一端与接触轨连接;每段接触轨的段域内所有地磁传感装置的信号端并联,通过信号电缆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电缆与受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供电电缆、受控开关、接触轨及集电装置或辅助集电装置构成牵引回路,并通过受控开关实施分段供电。
所述的受控开关的动作特性为常开,当接触轨段域内任意一个地磁传感装置探测到车辆通过时,控制器控制该段域内的受控开关闭合。
所述地磁传感装置的设置原则为:在接触轨段域两端各埋设一个地磁传感装置,接触轨段域内的其它区域的地磁传感装置等间距均匀布置,其间距小于机车车辆长度。
所述机车的集电装置为机车车辆首、尾端设置,机车车辆首端的转向架设有集电装置,机车车辆的末端转向架设有辅助集电装置,集电装置与辅助集电装置之间通过辅助供电电缆联通。
所述集电装置和辅助集电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相邻接触轨之间的间隙段域的长度,且小于接触轨的长度。
所述的接触轨为单相单极、单相双极或三相供电;当为单相单极时,供电电缆、受控开关和接触轨、集电装置和辅助集电装置均为单线;当为单相双极时,供电电缆、受控开关和接触轨、集电装置和辅助集电装置均为双线;当为三相时,供电电缆、受控开关和接触轨、集电装置和辅助集电装置均为三线。
道岔区段设置在接触轨之间的间隙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82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