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两接触物体间缝隙宽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48594.8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3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迁;刘幸娜;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G06F17/18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平原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9 | 代理人: | 路宽 |
地址: | 453007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 接触 物体 缝隙 宽度 方法 | ||
1.一种计算两接触物体间缝隙宽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两接触物体分别记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分别获取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杨氏模量E1和E2、硬度H1和H2、泊松比v1和v2;
(2)假设两接触物体表面存在许多微小的凸起,凸起的高度服从高斯分布,即
其中,f1(z1)和f2(z2)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凸起的高斯分布,z1和z2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表面凸起的高度,μ1和μ2分别表示z1和z2的平均值,σ1和σ2分别表示z1和z2的标准差;
(3)设两接触物体的名义接触面积为An,利用表面形貌分析仪分别获取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名义接触面积大小的表面的三维形貌,依据表面三维形貌数据的极大点确定两接触物体表面凸起高度z1和z2,依据极值点附近局部形貌数据确定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凸起的尖端半径R1和R2;
(4)计算两接触物体表面凸起高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具体计算方法如式(2)和式(3)所示:
其中,z1i和z2i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第i个凸起的高度,N1和N2分别表示两接触物体表面三维形貌数据的极大值点个数,即凸起数量,μ1和μ2分别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凸起高度的平均值,σ1和σ2分别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凸起高度的标准差;
(5)计算两物体表面凸起平均尖端半径和具体计算方法如式(4)所示:
其中,R1i和R2i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第i个凸起的尖端半径;
(6)计算两接触物体的表面凸起的平均半径R和凸起高度的等效标准差σ:
其中,和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凸起平均尖端半径,σ1和σ2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表面凸起高度的标准差;
计算两接触物体的材料的等效杨氏模量E*和等效硬度H:
其中,E1和E2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杨氏模量,v1和v2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泊松比,H1和H2分别表示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硬度;
(7)计算两接触物体的临界位移δc、临界法向载荷Pc和临界接触面积Ac:
其中,K=0.454+0.41v,v=min(v1,v2),H和E*分别表示两接触物体的材料的等效硬度和等效杨氏模量,R表示两接触物体的表面凸起的平均半径,下标c为区分作用,并非变量;
(8)两接触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其中,P表示两接触物体的接触压力,表示两接触物体的平均接触压力,γ表示两接触物体的塑性因子,
其中,Pc表示两接触物体的临界法向载荷,Ac表示两接触物体的临界接触面积,下标c为区分作用,并非变量;
(9)两接触物体的缝隙宽度为0时,两接触物体的真实接触面积A0为:
其中,n=0,1/2,1或3/2,γ表示两接触物体的塑性因子,F1/2(0)=0.41109,F1(0)=0.39894,F3/2(0)=0.43002,F0(0)=0.5,N=N1+N2;
(10)两接触物体的接触缝隙宽度为:
其中,σ表示两接触物体的表面凸起高度的等效标准差,利用上式(10)即可计算出两接触物体的接触缝隙宽度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两接触物体间缝隙宽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11):计算两接触物体紧密接触的预紧力P0,即接触缝隙宽度为0时的法向载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师范大学,未经河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859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