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49659.0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1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舒海文;张宏亮;姜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3/00 | 分类号: | F24F13/00;F24F13/02;F24F13/30;F24F1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海燕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窄环隙换热 空调 末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涉及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框架、水系统和风系统,水系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和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竖直固定于安装框架上,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套管,内管固定于外套管内部,内管和外套管之间形成液体流道,内管内部形成空气流道,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上部集管和下部集管连通;风系统包括主风管和管道风扇,管道风扇与主风管连接,主风管与空气流道连通,换热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上风口,空气流道通过上风口与外界连通。该装置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能够加强换热效果,提高空调末端装置的换热能力,兼具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
背景技术
近零能耗建筑以其超低能耗和高热舒适等特点,代表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以低冷/热负荷为其重要特征的近零能耗建筑中,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建筑内常见的能够实现冷热兼供的空调末端设备主要有风机盘管和辐射板等。风机盘管噪声等级一般在30dB-60dB之间,送风口速度在2-4m/s之间,容易产生吹风感,且不适用于对噪声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辐射板在供冷时不允许表面结露,这样既限制了辐射板的供冷能力,又不能承担室内的空调湿负荷。专利“湿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ZL201410012986.4)中针对近零能耗建筑低冷/热负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能同时满足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并且在供冷时具有除湿功能的末端设备,但由于该冷热交换器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通过自然对流和辐射方式进行,换热系数相对较低,因此在室内负荷较大时,需要该末端设备的面积也较大。因此,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此类空调末端设备的换热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在保证人员工作区域没有明显吹风感的前提下能够加强换热效果,提高空调末端装置的换热能力,兼具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窄环隙换热空调末端装置,包括安装框架、水系统和风系统,所述水系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和换热管,所述下部集管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上部集管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换热管设置有多个,所述换热管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套管,所述内管固定于所述外套管内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形成液体流道,所述内管内部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所述风系统包括主风管和管道风扇,所述主风管固定于所述安装框架下部的一侧,所述管道风扇与所述主风管连接,所述主风管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换热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上风口,所述空气流道通过所述上风口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水系统还包括连接接头,各所述换热管上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上部集管连接,各所述换热管下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下部集管连接,各所述液体流道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连接接头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接头与所述换热管连接的一面设置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上开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形状与所述换热管两端的所述液体流道的形状一致,所述换热管两端的所述液体流道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接接头的所述连通槽对接连通,所述连接接头为漏斗状。
优选地,所述风系统还包括分支风管,所述换热管底部的一侧开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各所述下风口内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支风管,所述主风管通过所述分支风管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分支风管的一端同轴套设于所述内管内并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缝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96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