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高导Cu-Cr-Fe-Mg-P合金线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0705.9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4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波;满绪存;陈俏;胡涛涛;靳一鸣;李勇;肖翔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1/03;C22F1/08;C25D11/34 |
代理公司: | 厦门福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5 | 代理人: | 郝学江 |
地址: | 34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合金线材 时效处理 高导 拉拔 导电铜合金 电化学表面 铜合金线材 质量百分数 材料领域 导电性能 力学性能 连续挤压 连续铸造 综合性能 高导电 均匀性 抗高温 耐疲劳 熔炼 线材 软化 匹配 优化 保证 | ||
1.一种高强高导Cu-Cr-Fe-Mg-P合金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线材的成分包括Cu、Cr、Fe、Mg、P元素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Cu是合金基体,其他成分所占质量比例如下:
Cr 0.25~0.35%;
Fe 0.05~0.1%;
Mg 0.05~0.1%;
P 0.03~0.06%;
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总质量占比低于0.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高导Cu-Cr-Fe-Mg-P合金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成分所占质量比例如下:
Cr 0.30%;
Fe 0.06%;
Mg 0.1%;
P 0.039%;
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总质量占比低于0.03%,余量为Cu;且Mg/Fe原子比为2:1,(Mg+Fe)/P原子比为2.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强高导Cu-Cr-Fe-Mg-P合金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熔炼—连续铸造—连续挤压—拉拔—时效处理—多道次拉拔—时效处理—电化学表面氧化的步骤,具体如下:
(1)熔炼:先在熔化炉中熔化纯铜,待纯铜熔化完毕后,依次加入纯铁、铜铬中间合金、纯镁和铜磷中间合金,保温,再转移至保温炉中,得到合金熔体;
(2)连续铸造:用陶瓷材质结晶器对保温炉内的合金熔体进行连续铸造,控制熔体温度为1250±5℃,拉拔速度为12~16mm/s,节距为2~3.5mm/次,停止时间为0.5~0.8s/次,水压为0.3~0.5Mpa,水套进水温度30±2℃,连续制备圆柱形的杆材,杆材直径范围为7~10mm,得到圆形杆坯;
(3)连续挤压、拉拔及时效处理:对圆形杆坯进行连续挤压加工,使圆形杆坯的直径为9~14mm,然后进行多道次拉拔变形,拉拔至圆形杆坯的直径为6~10mm,接着直接进行时效处理,处理温度为500-550℃,时效时间为0.5-1h,采用25-60℃的水进行淬火,然后,进行165℃温度下120h的长时间时效,再进行多道次拉拔,至圆形杆坯的直径为3~5mm,进行第三次时效处理,处理温度为450℃,时效时间为4h,得到铜合金基材;
(4)电化学表面氧化:在交流电的作用下,对铜合金基材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处理工序为脱脂→一次水洗→电化学氧化→二次水洗→烘干,其中,电化学氧化处理的参数为:选用浓度为5%~10%的NaOH溶液,控制温度为60℃,电流密度为3~4A/dm2,电流频率为70~100Hz,氧化时间为5~15分钟,电化学氧化处理后用室温水进行二次水洗,最后在60℃的环境中进行烘干,即得铜合金线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Cu-Cr-Fe-Mg-P合金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具体操作为:采用感应熔炼的方法在熔化炉中熔化纯铜,炉衬材料使用高稳定性的MgO材料,纯铜熔化完毕后,覆盖以120mm的石墨鳞片以隔绝空气,熔炼温度达到1300℃时,依次加入纯铁、铜铬中间合金、纯镁和铜磷中间合金,保温20min,转移至保温炉,得到合金熔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Cu-Cr-Fe-Mg-P合金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先对保温炉内的合金熔体进行炉前成分分析,符合要求后再进行连续铸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及3所述的一种Cu-Cr-Fe-Mg-P合金及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Cr含量为0.30%及以上时,连续铸造的工艺需相互配合以获得更大的冷却速率,即拉拔速度14mm/s以下,节距2.5mm/次以下,停止时间0.7s/次以上;当Cr元素含量低于0.30%时,连续铸造的工艺参数需配合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即拉拔速度14mm/s以上,节距2.5mm/次以上,停止时间0.7s/次以下,在这种成分和工艺参数配合下,才能在铸造过程中获得足够的Cr原子过饱和度,以省去时效强化铜合金常规制备过程中的固溶淬火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070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