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差控制阀的阀内组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52135.7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0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谦;向卫东;刘波;向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滨大阀门有限责任公司;王谦;向卫东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47/08;F16K1/36;F16K1/44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王兴雯 |
地址: | 618300 四川省德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芯 阀座 阀笼 缓冲空间 降压 高压差控制阀 多级降压 阀内组件 上下重叠 套筒结构 阀杆 高压差工况 抗冲蚀 下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差控制阀的阀内组件结构,包括阀杆、阀芯、阀笼、阀座,所述阀芯固定连接在阀杆的下端,所述阀笼、阀座上下重叠布置,阀笼居上,阀座居下,相对于阀芯呈套筒结构,所述阀芯位于该套筒结构内,在阀笼与阀芯之间留有介质降压缓冲空间,在阀座与阀芯之间也留有介质降压缓冲空间,形成多级降压结构,所述阀座至少两个,上下重叠布置,每一个阀座与阀芯之间均留有一个介质降压缓冲空间。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高压差工况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阀内的多级降压、抗冲蚀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差控制阀,具体是一种高压差控制阀的阀内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高压差控制阀主要用在高温高压的直行程阀门上,起调节、降压的作用。其内的阀内组件结构直接决定着高压差控制阀的降压效果,目前,高压差控制阀最常用的阀内组件主要是通过阀笼与阀芯一起配合降压。但是,这种程度的降压级数,针对在高压差控制阀小流量调节的工况下,当阀芯在启闭的瞬间,流道面积特别小,介质流速高而压力仍然急剧下降,阀门密封面易受到高速介质流体的冲刷,并产生冲蚀现象,导致密封面吹损,严重的还会造成调节阀关不严,产生内漏,还会造成冲刷磨损和噪音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高压差工况的情况下,实现多级降压、抗冲蚀问题,满足控制阀小流量调节需求的高压差控制阀的阀内组件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差控制阀的阀内组件结构,包括阀杆、阀芯、阀笼、阀座,所述阀芯固定连接在阀杆的下端,所述阀笼、阀座上下重叠布置,阀笼居上,阀座居下,相对于阀芯呈套筒结构,所述阀芯位于该套筒结构内,在阀笼与阀芯之间留有介质降压缓冲空间,在阀座与阀芯之间也留有介质降压缓冲空间,形成多级降压结构,所述阀座至少两个,上下重叠布置,每一个阀座与阀芯之间均留有一个介质降压缓冲空间。
每一个阀座与阀芯之间位于这个所述的阀座与阀芯之间的介质降压缓冲空间上方的配合面上设有若干周向均布的纵向流量调节槽,该纵向流量调节槽的上端为通口结构,下端为盲封结构,并且该纵向流量调节槽与能够向上移动的阀芯一起配合控制、调节与这个所述的纵向流量调节槽上、下相邻的这对介质降压缓冲空间之间的流量开度的大小;当所述阀芯与最下端的末级阀座底部的配合面开启时,所述纵向流量调节槽导通;当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套筒结构逐渐上移的过程中,所述纵向流量调节槽上、下相邻的这对介质降压缓冲空间之间的流量开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所述纵向流量调节槽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纵向流量调节槽的深度由下而上单调加深,纵向流量调节槽的宽度由下而上单调加宽。
进一步,所述纵向流量调节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纵向流量调节槽的深度由下而上单调加深,纵向流量调节槽的宽度由下而上保持不变。
进一步,每一个阀座与阀芯之间的配合面上附有耐磨合金表层,该耐磨合金表层是经QPQ硬化处理的表层。
所述至少两个上下重叠布置的阀座,相邻阀座之间采用阶梯止口搭接方式,搭接部设有锁紧螺钉。
所述至少两个上下重叠布置的阀座,相邻阀座之间采用内、外螺纹螺接方式,螺接部设有锁紧螺钉。
所述阀笼内设置有一段起阀芯导向作用的内孔段,并且所述阀笼的底部与最上端首级阀座的顶部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
最下端的末级所述阀座的底部连接有降压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高压差工况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阀内的多级降压、抗冲蚀问题,满足控制阀小流量调节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阀内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滨大阀门有限责任公司;王谦;向卫东,未经四川滨大阀门有限责任公司;王谦;向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21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